東北網4月21日電 秋林又在裝修改造了。距離奔馬集團入主後的大規模改造,不到兩年時間。
2004年,隨著有溫州背景的『奔馬集團』的入主,秋林公司經歷一系列引起劇烈震蕩的改制重組措施,被涂上濃厚的『溫州色彩』。然而,一年之後,曾經蓄勢待發的百年老店重新落入虧損的泥潭。這家上市公司的年報顯示,2005年秋林公司再次陷入虧損境地,每股虧損8分錢。
哈爾濱的商業明星———秋林公司到底怎麼了?
百年秋林光環不再
孫志明老人今年已經70歲了,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她就在秋林『站櫃臺』。秋林兩個字對她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那是她生命的一部分。1978年病退後,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她就會到秋林逛逛。『不一樣了,全變了!』4月17日,孫志明在女兒攙扶下,邊看邊說。走在邊裝修邊營業的店內,珠寶、玉石和皮鞋、毛衫混賣,香水、化妝品與內衣同堂,減價、優惠、清倉的宣傳牌四立,昔日雍容華貴的百年老店如今像一個混亂的『八雜市』,老人無限惋惜。
不光是老職工對秋林有著深厚的感情,全部哈爾濱人都曾因秋林而自豪。長期以來,秋林一直是哈爾濱市商業的一面旗幟,是質量、品牌、信譽的保證,每到節假日,摩肩接踵的人群就是最好的證明。
秋林走下坡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由於體制原因,從2001年開始虧損,商品賣不出去,庫存越來越多。秋林公司為了降低成本,開始租賃經營,一些地下商業街的服裝被擺上櫃臺賣高價,假冒偽劣商品也進入了秋林,更使經營雪上加霜。『百年信譽老店』終於信譽不再,舊有的管理模式已經走到盡頭。
經過2004年引進新投資者後,經營者對秋林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動作。『溫州模式』,這個曾經在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經濟模式登堂入室,被人們寄予厚望。然而,一年之後,引入新機制的秋林重陷困境,經營虧損,顧客日減,商戶苦不堪言。
『溫州模式』水土不服
2003年初,哈爾濱市政府第五次市長辦公會決策:引進溫州背景的財團———黑龍江奔馬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經營者對秋林重生躊躇滿志:要用『溫州模式』拯救老店秋林。
然而,在引進『溫州模式』之初,質疑之聲就十分響亮。用黑龍江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王朗玲的話說:『經濟學者對這門「親事」沒有一個看好的。』
主導秋林經營的『溫州模式』究竟是什麼概念?實際上就是個體化經營模式,有三條基本市場原則:大市場,小店鋪;交易方式靈活;自主性、自發性強。然而,這種模式未必適合百年老店秋林公司。
重組後,秋林公司管理團隊走馬燈一樣更換,在所聘的高級經理人團隊中,不乏大公司背景。不管哪個團隊入主,沒有改變的是經營方式:劃定經營范圍,出租櫃臺,招商經營。這是時下零售商業普遍采用的方式。
秋林公司三樓的一位男式箱包經銷商指著道路對面的遠大購物中心說,由於整體不景氣,經銷商業務下滑嚴重。同樣的品牌,在對面遠大的經營額是秋林公司的七倍,剛開業時聚攏的一點人氣現在已經消失殆盡。最初,商場的布局就有問題,他所經營的男包被安排在三樓,而按照購物特點各大商場通行的做法是二樓為男士用品,三樓為女士用品,這次裝修改造後他的男包調到二樓。
呼喚秋林文脈的繼承與發揚
『這個招商本身缺乏戰略性思考。』哈爾濱工業大學楊文超教授說。
據了解,奔馬集團成立於2001年8月30日,注冊資金為1.5億元,經營范圍為資本投資,經銷鋼材、建材、百貨、五金交電和家用電器等,為溫州商人在哈爾濱組建的集團公司。溫州背景的企業進駐,對秋林老品牌沒有深度挖掘,而是按一般商業模式經營,對秋林的歷史、品牌沒有思考,『重打鑼鼓另開張』。其運作模式都是老方法,在競爭已經達到白熱化的今天,其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秋林地區是哈爾濱市商業發達地區。『地下一群狼,地上一群虎』,競爭是空前激烈的。在低檔商品上,以地下國貿城等為代表,價格低廉適合大眾消費;在高端產品上,以『松雷』、『遠大』為代表,大品牌質量上乘顧客群穩定,由於多年的穩步發展聲譽日隆且知名品牌齊全。那麼,『重頭再來』的秋林公司應該搶奪哪些市場呢?在其經營的實際操作中,沒有顯示出明顯的特點,高中低檔同臺演出,四面出擊四面碰壁。
就楊文超教授看來,以溫州模式主導秋林,不僅沒有對秋林文脈的繼承,更談不上發揚。如果與長年積累下的文化血脈斷然割裂,那麼,秋林還有什麼樣的優勢可言?
記者手記
國有企業在選擇戰略投資者時,不單要看資本量的大小,更應該考察資本所有者的文化品質,看他在具有一定資本量的基礎上,對企業文化挖掘能力大小。不是說誰錢多誰好,關鍵是看有無市場文化韜略,如果沒有,必然會浪費老品牌的資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