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3日電 今年清明節前,牡丹江市殯葬管理處在我省首次推出海葬活動,參加活動的家屬可以攜帶已故親人的骨灰,到大連附近的深海伴著花瓣撒葬,這使海葬這種文明、科學、環保的綠色殯葬走近了龍江人的視野。
但在老觀念面前,新風尚舉步艱難,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有人觀望,不少諮詢者打了電話後便不再有回音。到4月中旬本次報名活動結束,正式參加海葬活動的市民寥寥。牡丹江市殯葬管理處副處長劉艷輝說,牡丹江首次海葬活動是作為公益事業推出的,還期待更多的人來喝彩。省民政廳殯葬管理部門認為,海葬作為一種綠色殯葬方式,其推動過程的本身就是移風易俗的創舉。
環保科學文明節約
今年3月下旬,牡丹江市西安區的陳大爺去殯儀館參加一位朋友的葬禮時,遇到殯儀館的服務人員在發宣傳單,這份粉紅色的宣傳單上的文字立刻吸引了陳大爺的目光,『牡丹江市殯葬管理處將舉行我市第一屆骨灰撒海活動。』看著傳單,陳大爺半信半疑,『牡丹江哪來的海呀?』
陳大爺拿著傳單找到了牡丹江市殯葬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他,這次海葬活動是與大連市殯葬管理處共同舉辦的,參加活動的家屬要帶著親人的骨灰到大連,然後乘船到指定的深海海域拋撒骨灰。牡丹江市殯葬管理處在海葬活動中是免收服務、引導費的,但去大連的費用和乘船去深海的費用要參加活動的人自己負責,按大連市殯葬管理處的規定,每海葬一具骨灰,可以有兩位親友參加活動,收取活動的交通、鮮花等其他海葬費用共450元。
據牡丹江市殯葬管理處副處長劉艷輝介紹,今年3月初,劉艷輝和牡丹江市殯葬管理處幾名負責人專程到大連進行考察。據了解,遼寧省海葬活動開展得較早,現在每年有兩萬多具骨灰撒海,不但節約了土地,還減少了幾千萬元的喪葬費用。海葬活動開展較好的上海,每年也舉行多次大型的海葬活動。考察的同志認為,牡丹江離大連並不太遠,兩個人去大連的來回的臥鋪車票不足千元,加上大連方面收取450元海葬費,整個海葬實際花費在1500元左右,這比買墓和骨灰寄存成本都低。海葬只是一次性低成本花費,能大大減少喪葬費用的支出。所以,考察回來後,牡丹江市殯葬管理處決定在全省率先推出海葬活動。
諮詢熱烈報名者寥寥
記者在牡丹江市殯葬管理處采訪劉艷輝的時候,一位姓李的先生和一位姓黃的女士到殯葬管理處找劉艷輝諮詢海葬的事情。
李先生今年70歲,是牡丹江市林業機械廠的一位退休工人,父母都已經過世。李先生說他這幾年一直在考慮父母的骨灰如何處理。『幾代過後,還會有人想著去交我父母的骨灰寄存費嗎?』李先生希望把父母的骨灰都進行海葬。但李先生也說,他的想法受到了一些朋友的嘲笑,可李先生的態度比較堅決,他說這次諮詢後回家開個家庭會議,征求一下兒女的意見,然後就把事情定下來。
黃女士與李先生是兒女親家,李先生的想法也引起了黃女士的共鳴。黃女士今年65歲,她父親去世早,她的兩個弟弟在寧安給父親買了墓,她每年都要給父親上墳。黃女士表示她回家後也要開個家庭會議,然後再決定是否參加海葬活動。聽說黃女士有個84歲的老母親,記者擔心她母親是不是會反對,黃女士說,母親雖然是個沒什麼文化的婦女,但在選擇喪葬方式上比她還開通。她母親常說一句話:『人死如燈滅,花那麼多錢買墓,不值得。』
據劉艷輝介紹,他自己的手機是這次活動的熱線,每天都能接到不少市民的諮詢,但諮詢以後就沒了回音。現在還沒有一個諮詢者說確定要參加海葬活動。李先生說:『不管別人怎麼想,我一定要報名參加的。』劉艷輝說,李先生的想法是否能實現,還要看最後的報名情況,按照計劃,這次活動最少要有10人以上報名,纔能成行。
舊觀念挑戰綠色殯葬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諮詢者望而卻步呢?記者在牡丹江市殯儀館采訪了幾位參加親友葬禮的市民,大家對海葬活動看法不一。
一位50多歲的中年男子覺得,海葬與傳統殯葬習俗大相徑庭,中國傳統文化中講『落葉歸根』,對死者來說是『入土為安』。而把一個死者的骨灰送到一個遙遠陌生的海裡『喂魚』,可能從情感上難以認同。至於海葬節約了多少土地,省了多少費用,面對傳統習俗的時候,很少有人去考慮。即使有人這麼想,但最後還是難以達成統一的意見。
一位中學教師認為,海葬現在對市民來說,還是一個概念,絕大部分市民對海葬是怎麼回事並不了解。比如說,一年好多萬具骨灰撒到海裡,是否衛生。如果說骨灰是潔淨無污染的,那麼牡丹江就有江河湖泊,為什麼要捨近求遠,跑到很遠的大連深海搞海葬?
有一位退休乾部自己贊成搞海葬,但他的家人和親屬都反對。這位乾部說,現在喪葬大操大辦,成了比闊,大家在攀比中,怕錢花少了丟面子。再說,現實比綠色殯葬宣傳對人影響更大。
劉艷輝副處長也認為,傳統的殯葬習俗是海葬活動最大的阻力。
據了解,牡丹江市殯葬管理處以前倡導綠色殯葬的時候推廣過樹葬,但後來在實踐中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樹葬實際上比海葬要簡單得多,就是把死者的骨灰埋到樹下,與大地融為一體。按理說樹葬符合國人『入土為安』的習俗,但實際上死者的親屬不願意把骨灰直接埋入樹下,而是要帶著骨灰盒一起葬在樹下,安葬之前,要為死者在樹下建一個小的墓穴,來安放骨灰盒,到清明節的時候,家人還照樣到樹下取出骨灰祭奠,這已經與真正的綠色樹葬相去甚遠。有的安放死者骨灰盒的墓穴被凍裂了,有的墓穴在夏天滲進了水,有的伴著墓穴的樹死掉了,這都容易造成墓穴管理者與死者的家屬的矛盾。今年牡丹江市殯葬管理處在樹葬資源不濟的情況下,停止了樹葬活動,開始推廣更文明的海葬。
綠色殯葬為何捨近求遠
有人說牡丹江搞海葬是怕骨灰污染了牡丹江的江河。在采訪中,劉艷輝副處長否認這種猜測。
劉艷輝說,死者的遺體經過幾千度高溫火化後,骨灰中不可能再有細菌、病毒或者其他污染物,這時骨灰比一般泥土都要乾淨。既不會污染江河,更不會污染大海。
省民政廳主管殯葬管理的盧處長介紹說,我省現在除了牡丹江搞海葬外,其他地市還沒有嘗試,但哈爾濱市以前在松花江上搞過江上水葬。按國家殯葬管理規定,在飲用水源的地方,禁止拋撒骨灰,而其他江湖中能否拋撒骨灰沒有規定。目前國家正在組織修改殯葬管理的法規,新的殯葬管理條例中是否會涉及這方面內容還不清楚,但各省在具體實施細則的制訂中,會有詳細規定。
省民政廳主管殯葬管理的盧處長認為,樹葬、草坪葬、海葬都是一種綠色的殯葬方式,海葬首次在牡丹江倡導,其推動過程的本身就是移風易俗的創舉,而綠色殯葬每前進一步都要遇到舊習俗的挑戰。但隨著人們觀念的更新,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綠色殯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