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3日電 在我國北方萬裡風沙線的東端,有一片總面積達到410萬公頃的沙區,這裡是科爾沁沙地的東北部邊緣,被稱為嫩江沙地。這片沙區主要分布在嫩江流域下游的衝積平原上。目前,嫩江沙區的范圍包括我省訥河、富裕、甘南、大慶、龍江、泰來、齊齊哈爾、杜爾伯特、肇源等9個縣(市、區)、87個鄉鎮。在這一大片沙區中,沙化土地的面積為52.8萬公頃,流動沙地1091公頃,半固定沙地近1.1萬公頃。沿風沙線有30萬公頃農田、25萬公頃草原受風沙威脅。據有關部門統計,當地每年因風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1億元。
在沙區,由於流沙推進,一些村莊不得不被迫遷移。現在村口的房屋已經被流沙掩埋,而且風沙的侵蝕還淤積了田間渠道和水庫,使道路受損。
人為活動加劇沙地擴展
陳祥偉指出,其實嫩江沙地最初的形成與嫩江古河道的變遷密切相關。不過近年來的人為活動、毀林開荒則加劇了沙區的擴張,尤其是盲目開墾農田和草原超載放牧都加劇了土地沙漠化的進程。
省林業廳三北站楊柏松向記者介紹,僅僅在1999年-2004年的五年間,嫩江沙區內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新開墾的耕地面積就達到9320公頃。而另一方面,由於土地沙化,又有近2萬公頃的農田被棄耕。
楊柏松說,近三十年間,『三北』工程固沙造林保存面積達到39.72萬公頃,沙區的森林覆被率由建國初期的不足2%提高到9.39%。應該說,大面積的固沙造林使沙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一定改觀。但是, 2004年的沙化監測卻顯示,從1999年— 2004年的五年間,沙區內的水域面積減少了近4萬公頃。在沙區洪災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當地水災年均受害面積增加了3-4倍以上。由於土地沙化,當地大風、沙塵等惡劣天氣明顯增多。
采訪中,雖然專家一致認為,以嫩江沙地目前的范圍還不會成為沙塵暴源發地,但是,未來這片沙區的發展卻令人懮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