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取利於工 富民強村--尚志市元寶村實現『山鄉巨變』
2006-04-24 13:59:31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2005年7月,元寶村修建的暴風驟雨紀念館正式開館

  

  東北網4月24日電(記者 印蕾) 看過小說《暴風驟雨》的人,一定不會忘記著名作家周立波筆下那個貧窮破落的元茂屯。尚志市元寶村便是這個元茂屯的原型。這個昔日以貧窮破落出名的小山村,如今卻以文明富裕而再次聞名。

  近年來,元寶村堅持走『以工為主,工農並舉』之路,實現了富民強村。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創業,全村已經發展各類企業28家,全村總資產達1.7億元。從前的『光?屯』緣何一舉摘掉了窮帽子,變成了『億元村』?土改第一村裡發生了怎樣的『山鄉巨變』?帶著這樣的疑問,『百名記者下基層』活動的部分采訪團成員日前走訪元寶村,找尋問題的答案。

  采訪團成員趕到元寶村,恰逢周六,可走進村裡各企業的生產車間,一片繁忙的景象和工作日並無差異。在遠東木制品有限公司筷子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們熟練的分揀著筷子。車間負責人於克彬告訴記者,自己也是元寶村的農民,可是沒種過一天地。初中畢業後她就來到這個筷子加工廠上班,現在她已經在這裡工作了10多年,由最初的挑筷子工人,成為一名車間管理人員。現在她每月的工資已經超過千元。她告訴采訪團成員,工廠的100多名工人大都是當地的農民,也有不少是從外地來打工的農民。工人蘇鳳傑家在延壽,她和丈夫現在都在元寶村的企業打工,丈夫在村裡的板廠上班,每個月他們有過千元的收入。『在這裡生活得不錯,沒有感覺這裡是農村,和城裡的工廠一樣。』蘇鳳傑告訴采訪團成員。

在遠東木制品有限公司筷子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分揀筷子

  

  采訪團成員又來到元寶山制筆廠,廠長於憲臣告訴采訪團成員,現在有130個村民在廠裡乾活,他們生產的產品80%出口到東南亞和歐洲,年產值可達到1500萬元。據統計,全村518戶人家,種地的只有74戶,其餘的人全進了村辦企業。

  一雙筷子,一支鉛筆,帶動了元寶村工業的興旺,支橕了村辦工業年年過億元,這些或許揭開了元寶村從『光?屯』到『億元村』的些許奧秘。從1986年,村乾部靠集資3.7萬元,辦起了第一個小木農具加工廠,至今,全村已經發展各類企業28家,全村總資產1.7億元。伴隨著觀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元寶村人取利於『工』的蛋糕越做越大,資本擴張的『觸角』已經從本村伸向省內,伸向沿海城市,伸向國外,現在元寶村已有10家企業在加格達奇、伊春、大連以及俄羅斯的哈巴羅夫斯克。

元寶山制筆廠,工人在生產線上忙碌

  

  有了錢的元寶村,乾什麼都大氣了。農戶的鎮村統籌費由村辦企業支付,學生九年義務教育費用也由企業支付。凡昇入重點高中和大專以上院校的學生,村裡分別給予500元、1000元和2000元不等的獎勵。出資20多萬元用於敬老和助殘事業,投入160萬元為村裡鋪了水泥路面,安裝了路燈、自來水管線、有線電視等。村民房磚瓦化率、自來水普及率、彩電普及率均達到了100%。戶均存款達到了18.5萬元。

  經濟上富足的元寶村,沒忘記積累精神的財富。在這個有著深厚土改文化底蘊的地方,村黨總支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建好『中國土改文化第一村』,擴建暴風驟雨紀念館、影視城、垂釣園、游樂園,大力發展旅游事業。

  元寶村有了這樣令人瞠目的變化,村黨總支書記張寶金把它歸結為是依靠黨的好政策、村裡有一個好班子帶領全村村民共同努力的結果。『現在,國家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對於我們元寶村又是一次發展機遇。國家給了政策,我們自己出工出力,多發展,快發展;以前光顧發展經濟了,現在我們要在治理環境、保護環境上下功夫。』談起未來,這位60多歲的老人精氣神十足。

  昔日的貧窮已經成為歷史,心酸的往事,定格於歲月。展望未來,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藍圖正在繪就。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