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5日電 『現在老人進老年公寓比孩子入托還難。』近日,哈爾濱市的王玉田老人想搬進老年公寓居住,他到哈爾濱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一打聽卻被告知現在沒有床位,需要排隊等候。
記者從哈爾濱市老齡委了解到,哈爾濱市有110多萬60歲以上老人,佔戶籍人口的11.47%,並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其中,老兩口單住的有32.5萬人、獨居老人7萬餘人,共佔哈爾濱市老年人口的1/3。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養老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到養老院度過晚年。但是哈爾濱各類養老機構的床位加起來估計有2萬多張,以致出現了老人進養老院要排隊的現象。
進養老院要排隊
21日,記者在哈爾濱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看到,來這裡為老人預訂床位的年輕人排起了長隊。『我這是第三次來這兒,進老年公寓太難了,來了3次都沒排到床位。』正在給母親找老年公寓的齊先生說。由於齊先生和妻子工作忙,齊先生的70多歲母親總是獨自在家,生活很不方便。
據了解,作為我省最大的老年公寓——哈爾濱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500多張床位全都滿員。
哈爾濱市第三社會福利院一樣人滿為患,原有的300張床位都已住滿。該院還改裝了辦公室,新增了30餘張床位,但還有70多位老人在排隊等候入住。
據哈爾濱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相關負責人介紹,一位老人在公辦養老院每月大約花費600元,養老公寓以住養服務為主,輔以一定的醫療、護理和康復服務。福利院內設有休息室、食堂、健身房、閱覽室、室內和室外活動室、醫療區等。
第一社會福利院的楊德文主任說:『由於床位緊張,很多老人不得不排隊等候,高峰時有230位老人排隊。』
老年公寓咋這麼火?
記者在哈爾濱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閱覽室看到,幾位老人正在翻看雜志和報刊。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圖書是由哈爾濱市圖書館提供的,並定期更換圖書種類。公寓每層都設有100多平方米的室內活動室,許多老人在這裡悠閑地打牌、下棋。
今年98歲的王桂芝老人已經在這兒生活14年了。老人有3個兒子4個女兒,已經是4世同堂了,全家50餘口人。兒女們的生活條件都很好,也非常孝順,但因工作忙,很少有時間陪她。老人想找個聊天的人都難,於是來到了福利院。老人平時喜歡剪紙,在其房間的牆上,貼滿了老人的作品。精美的金魚、憨厚的小豬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談到現在的生活,老人說:『在這裡我有好多朋友,兒孫們也經常來看我,每次都帶來一些他們的相片,把他們最近的生活情況講給我聽。我在這兒過得很開心。』
今年69歲的王玉田老人在南崗區有自己的一套房子,3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家,條件都還不錯。兩年前,老伴突發腦溢血去世,王玉田傷心之後,不得不獨自面對以後的日子。以前,老人的日常生活都由老伴操持,如今做飯、做家務都要自己動手,老人做不來,獨自生活成了問題。3個孩子輪流把老人接到家裡去住,但老人感覺不自在。王玉田覺得,子女們都有工作,年紀也不小了,自己給孩子們添了很多麻煩。今年初,老人下定決心找一個能解決自己日常生活的場所安度晚年,不讓自己成為孩子們的累贅。最近,王玉田到哈爾濱市第一社會福利院預訂床位。
李志英老人到老年公寓住的理由是:『我覺得和子女生活不方便,他們的一些矛盾,我看著心裡不舒服,所以就搬到這兒了。』
一家一戶式托老所遇冷
由黨員、下崗職工張慧創辦的康樂老年公寓坐落在道裡區地德裡三街區,目前擁有450平方米的使用面積,聘請了14位下崗女工當護理員,共接收了60多位老人。康樂老年公寓還有日托等項目,很受老年人歡迎。
但是,像康樂這樣規模的民辦老年公寓在哈爾濱並不多見,許多民辦老年公寓還屬於一家一戶式的『小作坊』。位於南崗區宣威街的一家托老所,是一家三居室的民宅,戶主住一間屋子,另外的兩間供老人們居住,共放置了8張床。室內雖然乾淨,但顯得有些擁擠,只有兩位老人居住。這裡的收費標准是每位老人每月700元。戶主說,客廳就是老人的活動室。記者看到,客廳沒有任何健身器材,只有幾副撲克和麻將。記者問是否有專職看護人員照顧老人時,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記者采訪發現,很多設在居民區的托老所都存在規模小,設施簡單,沒有專門的保健看護人員的問題,入住率都在50%以下。
記者從哈爾濱市民政局了解到,哈爾濱市區注冊登記的公辦福利院(養老院)共有5家,社會和民辦的有109家,床位1萬多張,加上沒有登記的民辦養老機構的床位,全市估計有2萬多張床位。面對上百萬的老年人,這個數字簡直就是『杯水車薪』。
公辦的老年公寓以及規模較大的民辦老年公寓因為設施比較完善、管理比較正規,很受老年人歡迎,目前都是供不應求。但很多家庭作坊式托老所,不僅沒有合法的手續,軟硬件條件也都存在很多問題,入住率很低,甚至有些經營不善面臨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