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百名記者下基層』走訪哈市紅星村 細數村裡『三大怪』
2006-04-26 19:39:16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6日電(記者 印蕾) 早就聽說哈爾濱市南崗區王崗鎮紅星村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全村農戶1100戶,人口3400人,村裡有企業22家,村民養車310多臺,房屋磚瓦率達100%,電話入戶率達70%,村裡主路實現了柏油化、輔路實現了紅磚化。日前,『百名記者下基層』部分成員走訪了紅星村,在這裡,記者發現了紅星村的『三大怪』。

  紅星村裡一大怪:沒有耕地有大棚

  紅星村一直以來都在走『農業興村』的道路上,可走進紅星村基本看不到裸露在外的耕地,看到的是一個挨著一個的大棚。村裡人回憶說,以前他們種過苞米,種過茄子、辣椒,收入不多。1994年,村民劉桂林在搞運輸的時候,發現北京農民種植的生菜一棵一斤半,運到哈爾濱來,一公斤能賣20來塊錢。他就想:同樣的土地,收入上能差這麼多?轉年,他也支起一個小棚種生菜,沒想到每棵生菜纔3兩多重。從此,他就利用一切機會到北京、山東等地,跟在人家的後面偷偷地學,遇到難題就去看種菜的書。第二年,他種的生菜一棵也達到了一斤半。

村民張連友在自家的大棚中給油菜澆水

  

  『老劉家的小子種生菜發了!』村乾部們把劉桂林請來,讓他聯合23戶農民種植特菜。就這樣,大棚一座座蓋起來,短短8年時間,1100戶人家的村莊有700多戶從事特菜生產,紅星村全村有蔬菜大棚1700畝,日光節能溫室30畝,普通溫室12000平方米,佔全村種植面積的90%。就是在這些大棚裡,種出了西蘭花、奶白菜、紅葡萄蘿卜丁等39個系列、102個品種的特菜,每年向哈爾濱各大超市提供特菜450萬公斤,佔全市市場份額的65%。

村裡的高級農技師李洪瑞正在幫村民查看秧苗生長情況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紅星村種菜種出了名堂,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特色村和哈爾濱市無公害特菜生產基地。種植特菜成了紅星村人的致富法寶,特菜種植使紅星村年創產值170餘萬元,平均帶動農民增收1000餘元。

  紅星村裡第二怪:外村農民村裡打工

  現在,很多農村都采取通過加快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外出務工渠道的辦法增加農民勞務收入,很多農民工紛紛外出務工。可在紅星村,本村的村民不僅不出去打工,還有很多外來的農民甚至是下崗職工到紅星村來打工。

  紅星村的村民當上了老板?記者的疑問在村民的大棚裡得到了解答。記者來到村民沈振山家種香瓜的大棚時,10來個人正忙著栽苗。村乾部告訴記者,沈振山到城裡辦事去了,現在這些乾活的人都是他僱來的。記者走上前去一打聽,他們果真不是紅星村人。『我們是從雙城過來的,到這打工的。』一位大姐邊栽苗邊對記者說。『為什麼到這裡打工?』『賺錢唄』。雖然還沒到農忙時節,已經有很多村外的農民在紅星村開工了。劉桂林告訴采訪團成員,『到了農忙時節,還能看到大批「城市工」騎著自行車浩浩蕩蕩地趕到紅星村來上班呢!』

在村民沈振山的大棚裡,10餘名外來打工人員正在栽苗

  紅星村裡第三怪:辦公樓沒有大棚好

  紅星村的農民雖然很富裕,但是村委會、衛生所、派出所等機構卻依然擠在一個小二層樓裡。村黨支部支書劉世林解釋道,村裡的地本來就不多,現在種植效益好了,農民們更是把地當成了寶,村裡不忍心多佔用村民們的一分土地。

  『樓別高了,車別好了,和老百姓的心別遠了,千難萬難別讓百姓受難。我總感覺,如果百姓們穿著乾活的髒衣服到裝修豪華的高樓裡辦事,和百姓思想上就會產生距離!』劉書記這樣補充不修辦公樓的理由。雖說紅星村在修建村裡辦公樓上捨不得投資,但卻在為村民建大棚上出手闊綽。村裡曾投資上百萬改造了20個大棚,安裝了卷簾門。

  在記者看來很『怪』的事,紅星村的村民們早已習以為常。時下,新農村建設的熱潮正在全省興起,村村在謀劃自己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時,也應該考慮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從實際出發走上的致富路。

責任編輯: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