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成為個人治鹼成功第一人。』給他這樣評價的是一位博士,他就是劉剛至今心存感激,經常掛在嘴邊的省農科院栽培所王連敏博士。
說起王博士,劉剛有說不完的話題。
那是7年前,當時的劉剛投進了手頭所有的積蓄,土壤雖有些改變,可是水稻長不高,根莖細,還倒伏。眼看著土地有了變化,莊稼也長了,可還是有問題。他不信邪,自學不行了,他來到了省農科院,走進了耕作栽培所。
去農科院,劉剛的心中揣著忐忑。因為過去他曾經有過類似經歷,人家說他,是不是精神有問題。鹽鹼地白花花,國家投巨資改造都是難題,個人就能改造嗎?劉剛為了深入學習治鹼經驗,他決定從頭做起,先到農科院買種子。那一年是1999年。
恰好碰到了王連敏博士,說明自己的經歷,來農科院的目的。王博士聽後,決定給他點肥,讓他回去試用。
劉剛如獲至寶,把種子和肥料帶回了家。迅速地進行了施用,一段時間觀察後,劉剛感覺效果不錯,並邀王連敏博士到現場,幫助給會會診,王博士欣然應允。不久,王連敏博士去看了土樣,看到劉剛的地裡鹽鹼情況挺嚴重。
當年,劉剛的鹽鹼地裡產出了糧食,產量還可以。第二年,劉剛又來到了農科院,找到王連敏博士,報告了前一年的收獲。知道劉剛的鹽鹼地產糧二三百公斤,王連敏能想象得到作物長勢不會太強,就又給劉剛配了育苗肥。劉剛再次懷揣至寶,回家育苗。
這一年,苗齊苗壯,作物長勢喜人,畝產達到了500公斤。王博士再次走進劉剛地裡,為其支招。
王博士說,當初只是想看看自己配制的壯秧劑功效,不經意間被劉剛的執著感動,自己也投入其中。
王博士是研究作物栽培的,專長於作物生理。不過他說起鹽鹼地治理情況,國內國外,省內省外,頗有研究。他給記者一份資料,題目《關於我省鹽鹼地利用的一點想法》。嚴謹的王博士告訴記者,這只是他的個人看法。
記者看到,這份材料對我省鹽鹼地的治理形勢、現實意義、鹽鹼地的成因進行了分析。著重就鹽鹼地的利用,從摸底調查、統籌規劃、水旱兼顧、合理施肥、科學管水、農藝措施等九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王博士說這幾天比較忙,准備倉促,材料不夠全面,僅供參考。
說起劉剛治鹼的事,王博士比較客觀。用他的話說,好的就是好的,不足的就是不足。讓王博士一直放不下的,是劉剛這些年沒有農事記錄,沒有一套完整的經驗,『這對普及推廣他的做法增加了難度。
王博士曾經告訴劉剛,今年一定要做記錄。具體做到記錄什麼時候耕地,施肥,什麼品種,使用多少,什麼時候曬地、用酸等,形成第一手材料。王博士願意幫助他整理。劉剛今年也開始做了這方面的准備,並開展了工作。
王博士說,劉剛應該得到各方面支持,有足夠的鹽鹼地做實驗,最好能建立一個上萬畝的生態型治鹼中心,讓更多人看到他的治鹼成果,學習他的做法。這對我省乃至全國治理鹽鹼地都將有非常大的意義。
對於未來,劉剛也早有謀劃。劉剛早在幾年前就在設計他的治鹼中心,只是苦於無地可施。
劉剛拿出他厚厚的設計圖紙,讓記者看他的治鹼中心規劃圖,那上面有種植區、養殖區、觀光區、生態酒店和研究所等等,四周種著整齊的楊樹,很壯觀。蔬菜、水果、小麥、水稻等既供觀光,還讓大家品嘗。排水溝多深,多寬,道路多長,都很詳細。如果地方夠大,劉剛還想再種植大量的水稻。
劉剛這樣做不是為了自己發財,而是示范給大家看,讓大家從他這裡學到經驗和做法。
『這只是一個設想。』劉剛手拿圖紙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