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30日電(記者 孫曉銳)『百名記者下基層』活動第四采訪組日前先後到牡丹江、雞西、七臺河三市走訪。令人感觸頗深的是我省東部地區到處是一片昇騰、喜人的景象,呈現一種乘振興老工業基地東風,搶抓『十一五』開局的良好機遇,強勢推進我省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態勢。
黨委政府主導,各方形成合力,全面推動經濟發展。
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為了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發展戰略昇級,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充分調查研究、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先後組織編寫了《哈牡綏對俄產業帶牡綏產業帶發展規劃綱要》、《關於加快發展沿301國道中俄經貿科技合作產業帶實施意見》,提出了以貿易為先導,以實體為依托,以園區為載體的發展思路,並初步闢建了綏芬河、東寧、穆棱、海林等工業園區,共上3000萬元以上93個項目,總投資37.6億元,努力發揮比較優勢,做大產業集群,與哈大齊產業帶比翼齊飛,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在總體規劃要求下,各市縣區、各相關部門樹立大局合作意義,通力配合,協調運做,擰成一股繩,合力攻關,按照誰出力誰受益的原則,實現功能互補、互利共贏的目標。
勃利縣委、縣政府為了立足新起點,搶抓新機遇,鎖定建設龍江財政十強縣的奮斗目標,堅持工業立縣、項目富縣,全力打造優勢產業群,謀劃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全力整合閑置資產,盤活停產企業,扶持成長型企業,強化產業開發的廣度和深度,除了形成大一批對縣財政起到支橕作用煤焦化產業群外,還湧現出象億達信公司這樣的年實現銷售收入8.08億元,上繳稅金1.04億元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企業。
![]() |
由長春浩月集團投資興建的亞洲最大肉牛系列加工企業落戶牡丹江 |
從實際情況出發,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寬經濟發展空間。
七臺河市和雞西市多年來一直是以煤立市、一業興市的資源型城市。隨著多年來的持續大量開采,在給國家做出很大貢獻的同時,也開始面臨經濟結構單一、資源枯竭、缺乏增長後勁的窘境。為了擺脫這一被動局面,兩市積極轉變思想觀念,采取有效措施,以結構調整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步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他們在積極做好煤這個主導產業的同時,著力拉長產業鏈,堅持把原煤洗精,把精煤練焦,積極發展煤化工、煤轉電、煤轉焦,推進煤、電、焦、油一體化發展,實現速度、質量、後勁同步提高。七臺河市一個個焦、電大項目落地生根,僅此一項年工業產值比原來增加5倍,今年前4個月全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36.2%。
在努力改變煤炭原字號和粗放加工為主,向深度開發為主邁進的同時,又從改變煤炭產業一頭沈的狀況入手,不斷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並向接續替代產業逐步發展壯大邁進,全面發展石油化工、機械、建材、醫藥、農產品和木產品的加工,有效地促進資源型城市全面發展和產業昇級。
![]() |
雞西市永豐公司以煤矸石為原材料生產牆體磚 |
依托中心城市和口岸城市,全面規劃,乘勢而上。
這三個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確立的『六大基地』的總體要求,為了確保區域經濟快發展、大發展全面完善工業體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致力於主導產業、接續產業、新興產業互補,為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僅七臺河市去年一年就引進項目510個,其中千萬元以上的55個,億元以上的7個。尤其是經過產業結構調整,民營企業已經佔全市經濟總量的70%。牡丹江市沿301過道和沿邊產業帶健身,以點連線、以線帶面,通過市場分工,產業合作,增強區域經濟關聯度,實行產業的『梯度轉移』,正逐步放大經濟的集聚和輻射效應。
牡丹江市近年來加大對俄科技貿易合作,現代物流,旅游會展業發展迅速,各種出口加工園區、互市貿易區、勞務出口編織出功能齊全的貿易合作網絡,促進了我省對外經濟交流合作,凸顯了我省東部地區全面的經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