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日電 昨天是群力新區改造工程自行拆遷第2天,工作人員帶領記者對群力堤拆遷范圍內進行探訪時發現,私建房屋已經嚴重影響了該區域的環境,行政執法部門統計顯示,該地區私建房屋達到1116處,面積達到90餘萬平方米。
工作人員帶領記者驅車從工農大街方向進入群力堤拆遷區域,沿何家溝通向松花江方向規劃群力堤的道路上,遍布了磚石和大坑,2輛車相向而行時,需要低速艱難會車,路兩旁的房屋基本以紅磚立面為主,均在2層以上,建築外立面新舊程度通過顏色判斷,多達3種顏色以上,很多房屋的窗口只有窗框沒有玻璃,從一樓窗口可以看到,牆體非常單薄,樓內格局混亂,根本無法居住,甚至一些3層或者4層的樓房室內根本沒有樓梯。據一位當地居民講,這些房子都是近幾年甚至就是近一年時間建的,由於不斷的加建面積,原來就不寬的道路,現在出行更加困難,特別是一些重型卡車不斷出入該地區,進行基建材料運輸,將原來的道路都破壞了,這些房子蓋完後,從來沒人居住,據說都是等著拆遷,希望能夠獲得拆遷補償。
在沈家屯拆遷現場,工作人員指給記者看到,該區域內,除了通行道路外,已經被樓房覆蓋,很多3層以上的樓明顯能看到新建的痕跡,基本都無人居住,甚至一些樓的面積達到了5000平方米以上,樓房基本上只修建了外牆體和簡單的內部支橕牆體,內部沒有任何水電、供暖等設施。
據市行政執法局直屬分局副局長盧兆斗介紹,他們從2005年7月進入該地區後,對私建濫建進行了普查,發現該地區私建建築達1116處,總面積90餘萬平方米。在群力新區征地預公告發布後,他們先後拆除了私建建築5萬餘平方米,一定程度控制了後期搶建建築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