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7日電 6日,哈爾濱市群力新區沈家屯拆遷工作全部結束,私建濫建拆除工作推進到三環路以西的查家屯,該區域內的私建濫建將在近期被拆除。
據了解,為加快群力新區拆遷步伐,群力新區增設7個區段拆遷違章建築指揮部,主要負責三環路以西查家屯一帶違章建築的拆除工作。昨天上午,執法人員開始在查家屯各主要街道張貼《哈爾濱市公安局關於依法維護城市新區建設征地拆遷公共秩序的通告》。目前拆除違章建築指揮部各項准備工作就緒。
隨著群力新區第三區段沈家屯拆遷工作結束,沈家屯成為哈爾濱的歷史。由於群力新區征地拆遷指揮部推進迅速,日均拆除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創造了哈爾濱拆遷史上的新紀錄。昨天一天,共拆遷287戶、15萬平方米,群力新區累計拆遷已經完成959戶,總面積71萬平方米。
昨天,隨著推土機最後一鏟塵埃落定,具有百年歷史、方圓近20萬平方米的沈家老屯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上午9時,當最後一戶居民搬離拆遷現場後,拆遷人員迅速進駐沈家屯,實施現場拆除。一個小時後,該屯最後一棟尖頂建築物拆除完畢。在現場轟鳴的拆遷聲中,幾位在此居住的老住戶向記者講述了沈家屯過去的歷史及屯裡人的生活片段。
1998年洪水淹沒了房頂
沈志纔是沈家屯的老戶,祖祖輩輩在這裡已住了五代人了。
沈志纔對記者說,他爺爺那一輩從河北老家搬過來時,沈家屯被稱作炮臺溝,人煙稀少。是老輩人一挑沙子一塊磚頭地在這裡蓋起了最初的小趴趴房。後來,這裡人越聚越多,光姓沈的人家就有三四十戶,自然而然得名沈家屯。
沈家屯地勢較低,又臨近何家溝。沈志纔說,他記不起因為發洪水被淹,搬了多少次家了。1998年大洪水,水沒了房頂。老沈說,在這兒住了半輩子,就連兒子都在這兒結的婚。本以為盼不到拆遷了,沒想到這回沈家屯拆遷這麼快。
沈志纔已在自家老房的宅基地上蓋起了3層樓房,這回政府開發群力新區,沈志纔毫不猶豫地第一批搬了出去,堅決支持拆遷。
小屯子環境髒亂差
沈桂芝是沈家屯一委一組組長,她家是當初6家『坐地戶』之一。她說,最早屯子只有翟姓、沈姓兩大家,後來的王姓還是老沈家的姑爺一支。當初的小屯草青水美,住戶也少。現在有戶籍的人家就有150多戶,這兩年又有許多外來戶陸續遷入,已增到了300多戶。隨著外來人員的增多,環境差了,特別是孩子上不了好學校成了問題。
在沈家屯住了60多年,馬上要搬走了,沈桂芝還真有些不捨得,可提起這裡的髒亂差,她覺得這個地方拆遷是早晚的事。4月末,群力新區開始大拆遷,作為居民組長,她帶頭拆了自家70多平方米的房子。老人說:『咱不能給政府拖後腿,我和老頭也要搬到姑娘家去住了。』
小窪地將成時尚新區
據村裡老人孫成周介紹,沈家屯緊靠江邊,一遇洪水就被淹沒,有史以來從未被開發過,一直是城市的邊緣地帶。老人說,沈家屯原名炮臺溝,早在清朝時,周道臺曾在此居住過,因江道變遷其舊居沈入江中。別看這個地方小,因為處在戰略要地,荷蘭人在此開過牧場。
老人說,此次市政府下決心對群力進行大規模拆遷建設,是了不起的工程,更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好事。
據記者了解,沈家屯作為群力新區規劃內容,伴隨著群力新區的大開發,一個小窪地將搖身一變成為時尚新區。整個群力新區的總建築規模將達到2800萬平方米,新區規劃人口3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