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7日電 4月30日,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群力新區拆遷工作啟動。截至7日19時,群力大拆遷已完成總工作量的30%以上,共拆遷各類房屋建築84.6萬平方米。
1日,在沈家屯拆遷現場,工作人員指給記者看到,該區域內,除了通行道路外,已經被樓房覆蓋,很多3層以上的樓明顯能看到新建的痕跡,基本都無人居住,甚至一些樓的面積達到了5000平方米以上,樓房基本上只修建了外牆體和簡單的內部支橕牆體,內部沒有任何水電、供暖等設施。這些房子蓋完後,從來沒人居住,據說都是等著拆遷,希望能夠獲得拆遷補償。
一項普查資料顯示,該地區私建建築達1116處,總面積90餘萬平方米。
不付出、少付出成本,利用拆遷補償,佔國家便宜。群力新區拆遷的意義便不僅局限於建設了一個開發新區,群力新區正在完成一種全新的模式,就是不能讓違法者佔了便宜。
市政府鐵令如山,人心齊,泰山移。
『第一天,順利拆除4萬平方米,截至5月6日拿下13萬平米,今天就能順利完成第三區段的所有拆遷任務!』7日,在群力新區拆遷現場,負責此次拆遷工作之一的哈爾濱市前廣拆除工程公司負責人張松自豪地說。如此快速地大面積進行拆遷,在公司作業史上開創了新紀錄。
張松所在公司此次拆遷負責第三區段沈家屯、二道溝、四方臺等地域內建築物的拆除。4月30日進入拆遷現場以來,公司300多人,18臺大型挖掘機、6臺鏟車、一臺坦克式推土機,已連續奮戰了6天。有時機器停了人也不停,300多人每天平均睡眠不足4小時。
截至7日19時,群力大拆遷已完成總工作量的30%以上,共拆遷各類房屋建築84.6萬平方米,
此次拆遷,哈爾濱集中了2000人的拆遷隊伍,幾乎哈市所有大型拆遷機械設備都匯集到了群力地區;目前,群力新區拆遷工程創下的日均10萬平方米的拆遷紀錄,在哈爾濱建築歷史、乃至全國都是沒有的。
哈市拆遷辦主任張同海表示,此次大規模的拆除私建濫建,不僅為群力新區改造贏得了時間,也對全市的私建濫建行為起到了震懾作用。有了群力地區的拆遷經驗,今後全市各區私建濫建都將參照群力新區標准,堅決不予補償,不讓搞私建濫建的人獲利。
在此之前,哈爾濱市正式出臺了群力新區拆遷補償政策,對征用土地、拆遷房屋等的補償數額、補償標准都作了詳細界定。按照合法產權證照每戶獎勵人民幣5000元。按補償規定,對拆遷范圍內沒有合法證照的違法房屋不予補償。同時,一個建築規模在30萬平米的農民小區在5月底將開始建設。失地農民在該小區購房,將享受每平米1800元的優惠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