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米稻經濟』漸成氣候 『東方第一稻』叫響海內外
2006-05-08 10:56:5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侯昭純 沈纔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8日電 4月27日,在『2006北京北大荒綠色特色產品展銷會』上,省農墾總局、建三江分局負責人接過了中國米業協會頒發的『中國綠色米都』的牌匾,至此,農墾建三江分局成為全國綠色水稻最大的種植區。建三江的水稻種植面積已擴大到530萬畝,佔全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全墾區的一半。

  農墾建三江分局進入4月以來,在短短的20多天時間裡3次組發專列,已有5740噸稻米出口到韓國,預計今年出口稻米總量將超過2萬噸。

  『米稻經濟』漸成氣候

  建三江農墾分局季度統計報告顯示,今年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530萬畝,比上年新增160萬畝,增幅達43%,佔年度播種總面積的70%。第一季度外銷稻米5740噸,拉動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05億元,創利潤1000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提高25%和20%,『米稻經濟』漸成氣候。

  近年來,農墾建三江分局加速調整以擴大優質水稻生產旱田改水田為主攻方向的種植業,累計投入4億多元,使水田面積由以往不足200萬畝,猛增到去年的370萬畝,今年又新開發160萬畝,使優質水稻面積達到530萬畝,佔年度播種總面積的70%以上,種植結構得到優化。目前,他們已形成了一整套從栽培技術、栽培模式到產品加工銷售的產業化模式。投資1000多萬元新建的16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已引進6大作物70多個新品種,去年水稻單產達到564公斤,高出全國近150公斤,超過了日本、韓國、臺灣等水稻高產國家及地區的水平,比目前世界平均產量高出1.4倍。2005年全局370萬畝水稻總產量達206萬噸,畝利潤280元。

  叫響『東方第一稻』

  同時,他們采取引資、合資等方式,先後引進日本和國內先進生產設備,建起了水稻精深加工企業124家,使年稻谷加工總量達200萬噸,可吃掉全局水稻總產的70%。組織加工企業組建米業協會,統一叫響『東方第一稻』、『建三江』大米品牌.先後在俄羅斯遠東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下列等城市建立經銷處,年出口大米2萬多噸。在上海、北京、天津、山東、新疆、臺灣等地建立批發銷售經銷公司20多家。還投資在溫州市建立烏蘇裡江米業公司,實現原糧異地加工。建三江大米、有機米、熒光香米等產品暢銷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青龍山農場生產的有機大米成為上海聯華超市指定專賣大米。

  今年4月,鐵道部將建三江農墾分局納入全國鐵路運輸大客戶行列,建起高效快捷的鐵路運輸『綠色通道』。同時,分局開通『建三江信息港』網站和寬帶信息網,為構築『東方第一稻』和『中國綠色米都』鋪設了信息高速公路。

  去年7月,他們與北大荒米業集團合作,投資2.2億元引進了當今國際最先進的英國布勒公司和日本佐竹公司的大米精深加工生產線,年加工精米能力30萬噸,同時對稻糠油進行精深加工。今年初他們拿到韓國客商訂單9000噸,他們按照邊建設邊生產加工的思路,在施工沒有全部完成的情況下新建的30萬噸大米生產線提前投產,到4月上旬已生產加工糙米5740噸,全部出口韓國。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