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8日電 黑龍江省雞西市金山村年產蔬菜500萬公斤,是遠近聞名的名優特色蔬菜基地。然而記者日前前往金山村采訪時,卻未見到往日車水馬龍、菜販雲集的景象。當地農民訴苦:是小煤礦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違規開采,毀了他們這塊賴以生存的土地。
煤礦排水,農田乾渴
每到晚上,坐落在金山村東山屯基本農田保護區中心地帶的滴道河鄉煤礦鑫石井,就開始從井下往外抽水。記者實地采訪時看到,在鑫石井的西北角岩石堆的後側伸出一個碗口粗的水管,影響蔬菜生產的地下水就是從這根深入井下的水管源源不斷地排放掉的。
當過泵水工的農民咸喜德說,從水管的口徑可以推斷井下用來抽水的水泵的功率是很大的。
金山村原黨支部書記梁書凡介紹,鑫石礦的前身是金山村村辦煤礦,1996年5月,他在任期間,『經請示上級主管部門同意』,將這個本來屬於金山村的煤礦『報廢』。關閉的原因是因為該礦『已經開采到資源的邊界』,繼續開采就會直接威脅農民的保護地和住房。
礦井關閉後,金山村將礦井設備轉讓給滴道河鄉煤礦,滴道河鄉煤礦收購該礦的目的主要是收購設備,將該礦作為緊鄰該礦的另一個礦井的副井。
然而令村民沒有想到的是,2001年起,滴道河鄉煤礦將該礦承包給他人,並開始抽取井下廢水。2002年秋該礦恢復生產。而此時,村裡的機井水位逐漸下降,供水出現斷續現象,後來根本就抽不出水。與此同時,村民住房的地下出現響聲和震動,蔬菜保護地內多處地表斷裂,房屋、大棚、溫室也出現裂痕。村民粗略統計,該村缺水的保護地約120畝,佔全村保護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當地村民認為,農田渴水是地下水被煤礦抽乾所致。村民反映:在該煤礦恢復生產前,金山村東山屯的11眼機井水量充足,完全能滿足全村2000多人的生活用水和1300多畝保護地的灌溉需要。而該礦恢復生產後,11眼機井不同程度出現水位下降,取水困難,直至枯竭的現象。村民還發現,每當煤礦不抽水時,井裡就會湧出水來,而且水面還會隨著礦井停止抽水的時間延長而不斷昇高。
菜農含淚拆大棚
由於用於灌溉的機井全部乾枯,東山屯便開始使用鑫石井抽出的廢水澆灌菜地。又由於該礦井只在晚間排水,村民只好等到晚間取水澆地。
村民高延章反映,由於礦上排出來的水含有煤泥,澆到地裡,菜苗的根部都是黑的。這還不算,白天,村裡的鵝、鴨在河溝裡游一圈上岸後渾身都變成了黑的。
他告訴記者,2003年春天,他就發現井裡的水明顯少了。這一季,高延章種植的1畝大棚芹菜只賣了820元,而在以往,這一大棚芹菜至少要賣4000多元。『別人的芹菜賣6角錢1斤,我的只賣兩角錢。』高延章說。
2004年,幾經努力仍無力抵抗『水危機』的高延章絕望了。這年秋季,他含淚拆掉了蔬菜大棚。2005年春,耐旱農作物品種玉米在高老漢的蔬菜大棚原址上破土出苗,收入銳減。
與高延章有同樣經歷的還有王義斌、王培剛等10多戶村民,他們不得不放棄效益高的經濟作物,改種『老三樣』品種。
在東山屯村民蔬菜種植業遭受滅頂之災的同時,村民的生活也遭遇了『水危機』。這種局面維持到2004年8月,滴道河鄉政府籌措資金在東山屯的東山上打了一眼機井,全屯人的飲水問題解決了。然而農田灌溉用水仍然沒有徹底解決。
整改函並未得到落實
為了弄清東山屯水井枯竭與鑫石井開采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金山村村委會、滴道河鄉政府和區農委曾多次找有關部門要求鑒定,但鑒定結論一直沒有向村民公布。
今年3月,以咸喜德為首的7戶農民終於拿起法律武器,將鑫石井礦主龐某告上了法庭,要求礦主賠償7戶菜民因缺水3年來累計減產2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
應菜農的請求,2005年12月8日,雞西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出鑒定結論:2002年至2004年間,咸喜德等7戶農民的經濟損失為20.4萬元;損失原因是保護地供水不及時。
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規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經依法劃定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佔用。國家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需要佔用基本農田,涉及農用地轉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須經國務院批准。
幾經周折,記者仍沒有找到該礦現任礦主,也沒有找到滴道河鄉煤礦負責人。受鄉領導委托,滴道河鄉政府副鄉長孫國賓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詳細情況並不清楚,只知道該礦每年向鄉上繳10萬元承包費。
雞西市滴道區國土資源管理局副局長王鳳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鑫石井確實處在保護地內,可是該礦井已經辦理了臨時征地手續。他解釋說:『給該礦井辦理臨時征地手續是因為過去該礦就辦過,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在礦區這種情況比較普遍。』對於基本農田保護區嚴禁開采煤礦的規定,王副局長表示:『規定是規定,可該礦有采礦許可證。』
據了解,早在2003年9月18日,滴道區煤炭工業管理局就給滴道河煤礦鑫石井發出了『違規超掘的函』。該函稱:鑫石井已經違反作業規程,現已乾擾居民正常生活,責令滴道河煤礦監督鑫石井整改。遺憾的是,該函並沒有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