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0日電 日前,伴隨兩場較大范圍的降水,黑龍江省大部分地區的低溫乾旱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但最渴雨的西部老旱區龍江、甘南、泰來三縣,偏偏被遺漏在降水范圍之外。擁有近千萬畝耕地的龍甘泰,對全省糧食增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春耕形勢令人掛心。『五一』期間,記者隨省農委同志走進西部農村———
乾土層達14厘米
驅車穿越大慶赴泰來,沿途多是斑禿的鹼草地。
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置身泰來縣域。正午的陽光已顯熾熱,照得大地發白;風過處,塵土陣陣。縣委書記楊志偉告訴我們,全縣10個鄉鎮的地下水位低於歷年平均值0.82米,均處重旱標准之內;加之去年入冬前氣溫高、無降水、乾封地,今年春耕前又無有效降水,目前全縣乾旱面積達150萬畝。
龍江縣的旱情更重。據氣象部門實測,乾土層已達到14厘米,10~30厘米土壤平均含水量僅為11.2%~18.9%,根本無法滿足種子發芽需要。據介紹,去年9~10月份,全縣降雨量僅為15毫米,比歷年同期少77%;今年3月份以來,降水量又比常年少3成,且均為無效降水。目前,全縣416萬畝耕地中,嚴重受旱面積達300萬畝。
西部乾旱少雨,年年春旱。在旱區,每抓起一把土,握在手中都乾爽溫暖,而稍松開手,土就像沙子一樣滑落。望著空空的手心,直教人心疼:白瞎了這麼好的積溫!如果有水,該是多麼難得的沃野良田!
在泰來縣克利鎮紅旗村,記者看到,已經整過的田地並沒有常見的黑色,風乾的壟上多是大大小小的土坷垃,村長石德文告訴記者,這是整地時土壤乾旱造成的。從去年秋收到今春播種,這裡始終無有效降水。十年十旱,從打井抗旱到提早整地,從坐濾水種到播後噴灌,這裡的老百姓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抗旱保苗。
人工造?壟見綠
從齊齊哈爾西行至龍江縣,無論在公路上還是田間地頭,見得最多、跑得最歡的,是拉水的小四輪。龍江縣委書記馬佔江介紹說,由於連年乾旱,該縣已把備水抗旱作為每年冬春的工作重點,全力推進『澆灌工程』和『兩圍一攔』工程。去冬以來,全縣共打新井512眼,新購進節水灌溉設備185臺(套),大小抗旱桶803個;目前,全縣有機電井2.5萬眼,節水灌溉設備5000臺(套),抗旱桶近6.6萬個,基本保證了耕地實現坐水播種。
在該縣黑崗鄉索伯臺村,覆膜的玉米已經破土出苗,已見五六葉的早甘藍也為大地平添了希望。當地人說,這是春季人工造?的結果。
在該鄉粘玉米移栽現場,農民們還向記者展示了一種苗期抗旱的新武器———多功能抗旱節水注灌機。只見載著一個大水罐的小四輪跨壟而踞,車廂下兩個噴水管正對著田壟中間,操作員手按按鈕,兩行甘泉不偏不倚正澆苗上。『這樣澆一次至少能挺十天半個月。』馬佔江說,為了解決苗期乾旱問題,他們曾研究了很多方法。這種方法機械化作業、效率大大提高,還可以根據旱情通過調整出水量和車速的方法控制用水。
結構調整改生態
省農委生產處副處長李世潤告訴記者,近年來,西部重旱區借助國家和省高度重視的有利機遇,全力實施退耕還林、三北四期、治沙示范區建設、封山育林等工程,大力發展沙棘、北藥等林產業,一方面用以改善生態,另一方面,把栽植耐旱經濟樹種作為結構調整的方向。
在泰來縣,長在耕地中的松樹幼苗和沙棘樹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據介紹,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並自覺加入其中。今年前四個月,泰來縣完成春季造林2.8萬畝;以防風固沙見長的沙棘挪到田間,成為結構調整的新選擇。
龍江縣熱推的是松樹經濟林產業的培育。在遍布樟子松幼樹的山上,幾十位婦女手拿刀片,嫻熟地在每棵樟子松樹頂嫁接紅松扦插苗。用這種方法,3年左右紅松就能掛果。用這種方法造經濟林,既解決了荒山綠化問題,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可以通過出售松子增加收入,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