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東方第一哨』的特殊母親節
2006-05-15 17:33:46 來源:新華網  作者:張寶印 李國利 雷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哈爾濱5月14日電『知道今天是什麼節嗎?』『母親節!』出乎意料,官兵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喊出來。要知道,他們所處的『東方第一哨』,是遠離北京數千公裡、位於我國版圖最東端的哨所——解放軍某邊防團烏蘇鎮哨所。

  5月14日凌晨,記者一行6人分乘兩輛越野車來到『東方第一哨』,目的有二:一是按計劃觀看哨所官兵昇國旗儀式。二是源自昨晚同行的《世界軍事》雜志副主編趙秀娟的一句話。這位5歲男孩的母親與記者聊天時說:『明天是母親節,我們是不是可以做些什麼?』

  母親節(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一個歌頌母愛、贊揚母親的節日。可是,這些遠離繁華都市的官兵們,知道母親節嗎?如果他們知道,又會以怎樣的方式來過母親節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纔有了文章開頭的問話。

  『你怎麼知道今天是母親節?』昇國旗儀式剛結束,仍帶著懷疑的記者便把問題拋向了哨所的最高指揮員——排長黃勇鑫,『畢竟母親節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據了解,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議案,將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母親節從此流傳開來!

  這是記者專門從網上查到的關於母親節起源的資料。

  『我去年剛從宣化炮兵指揮學院畢業,來到這裡還不到7個月。我在學校的時候就知道有母親節。』黃勇鑫回答的一點都不含糊,『況且,我們哨所也能上局域網,上面早就有母親節的溫馨提示。』

  哨所雖遠,情系遠方。

  『給媽媽打電話了嗎?』記者轉頭問坐在身旁的二級士官項勝奎。

  『打了,昨晚就往家裡打了。』這位從2001年入伍就一直呆在邊防的哈爾濱戰士說,『可是,媽媽昨晚在單位加班,沒通上話。我囑托弟弟幫我提前准備了一束康乃馨,那是我送給媽媽的禮物。』

  『你呢?』記者又問坐在對面的戰士宋金來。

  來自山東農村的宋金來好象不太適應這種面對面的采訪,低著頭說:『打了,只是和媽媽嘮了一些家常。』

  『其實,俺很想對媽媽說,「兒遠在邊防,永遠是媽媽的牽掛。在我無法陪伴在您左右的日子裡,祝媽媽每一天都平安快樂」』說到這裡,宋金來的話語明顯流暢了許多,『可俺一打通電話,就不知道咋向媽媽表達了。』

  宋金來的話讓所有在場的人都沈默了。記者突然想起了那首著名的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上午7點許,與官兵們一起共進早餐後,記者看到幾個戰士在忙碌著。有的手裡拿著蛋糕,有的抬著一袋大米,還有的拎著蔬菜豬肉。

  『有人過生日?』

  他們微笑不語。

  『是不是哪個戰士的親人來隊了?』

  他們還是微笑不語。

  記者疑惑了。這時,排長黃勇鑫從後面拍了拍記者的肩膀,說:『走,跟我去看看就知道。』

  一行人從哨所東邊的臺階上去,來到中俄界河——烏蘇裡江的西岸,然後沿河岸曲折前行約1000米,一個破舊的地窩子——種地上地下各一半的房子出現在記者面前。

  『這是莊媽媽的家。』黃排長介紹說。

  哨所所在的烏蘇鎮,說是一個『鎮』,其實這裡地處邊遠,沒有一戶常住居民。14年前,莊惠香和老伴來到這裡捕魚謀生。從此,他們與哨所為鄰,成為這裡的臨時居民。

  近鄰為親。官兵們經常給他們送去米面和御寒的棉衣,老人也經常到哨所裡串串門。年復一年,來來往往,哨所官兵與這個特殊的家庭結下了濃厚的感情。

  推開屋門,年已70歲的莊惠香老人很熱情地把大家往炕上讓。她的老伴趕忙去舀水剝洗剛從江裡打撈上來的開江魚。

  在炕上坐下,打開蛋糕盒子,把蠟燭插到蛋糕上……官兵們就像是到了自己家一樣,把老人簇擁在中間。

  『今天是母親節,我們大伙來陪您過節。』等一切都弄好後,黃排長說。

  嘴都笑得合不攏的莊惠香老人,和官兵們一起,慢慢把臉湊到蠟燭面前。

  『1,2,3,噗——』蠟燭滅了,莊惠香老人臉上笑開了花。這時,官兵們突然齊聲喊道:『媽媽,祝你節日快樂。』

  聽到這句話,記者落淚了。

  這句話,何嘗不是官兵們獻給遠方思念著的媽媽們的話;這句話,又何嘗不是官兵們獻給他們日夜守衛著的祖國母親的知心話!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