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7日電 在2006中國沈陽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哈爾濱展園內有幾盆特別的花卉尤其引人注目。這三件作品都是用鐵海棠編制培育而成,其中『龍鳳呈祥』長達7米,『孔雀開屏』高和寬各2.25米,還有『孔雀』長達1.4米。人們在贊嘆之餘卻不知道,這三件作品竟凝聚著一位七旬老人40多年的心血。
16日,記者在哈爾濱市動力區朝陽鎮東昇村的一座平房內見到了三件作品的作者伏桂蘭老人。一進房門,記者就被房子裡大大小小的花盆驚住了,9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兩個大房間除了放床和家具外,擺滿了花,有仙人山、虎皮蘭、芙蓉等十餘種花,數數有近百盆,其中最顯眼的就是各種造型的鐵海棠,有70餘盆。
伏桂蘭原是二水暖的一名司爐工人,1960年,當25歲的伏桂蘭拿著從鄰居家要來的這段僅有三、四公分長的鐵海棠(俗稱『虎刺梅』)時,並沒有想到,40多年後會憑著它兩次走上世界級的展臺,並且還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鐵海棠變成藝術品
由於虎刺梅的花枝很硬,上面還有堅硬的利刺,家裡的小孩子玩耍時經常被紮到,伏桂蘭就想,能不能把花盤起來呢?她開始試著一點點把堅硬的花枝別在一起,盤成了一個小球。此後每長一段,她就盤一段,漸漸地,小球變成了大球。
一個偶然的機會,伏桂蘭看到動物園裡的孔雀開屏,覺得特別漂亮,她心中不禁一動,何不利用虎刺梅長長的枝條做一只『孔雀』呢?伏桂蘭是個想到就做的人,她琢磨了幾天幾夜,就開始動手綁造型。虎刺梅的枝條上長著又長又密的硬刺,伏桂蘭每綁一條線,就要忍受著無數根刺紮進手指的刺痛,痛還不說,不一會兒傷口就會又麻又木。沒辦法,她就硬忍著,綁一會兒就歇一下,用針挑出手裡的刺,就這樣,伏桂蘭一天要被紮上幾百次。老伴和孩子們看著心疼,都不同意讓她繼續做。伏桂蘭就把花搬到小屋裡,自己悶頭研究。那段時間裡,用伏桂蘭自己的話說『像著了魔似的』。由於沒有美術功底,她拆拆綁綁不下幾百次,卻怎麼看也不像『孔雀開屏』。於是她就一趟趟地跑去動物園看孔雀,努力地把孔雀開屏的樣子牢牢記在腦子裡,邊想邊做,有時睡著睡著腦子裡突然有了靈感,她馬上起身付諸實踐,有時一做就是一整夜。功夫不負苦心人,這件作品完工後,老伴看著孔雀點點頭說:『嗯,還真就是孔雀開屏的樣子選』伏桂蘭終於舒心地笑了。
『孔雀開屏』讓伏桂蘭信心大增,她又開始研究怎麼做一個更大的造型,這次她想到了中國傳統的龍形,雖然龍的圖案隨處可見,但是用花枝編制龍形非常困難,尤其是復雜的龍頭。伏桂蘭被龍頭難住了,她又為此吃不下睡不著,看電視,翻圖書,僅有識字班文化的伏桂蘭來了倔脾氣:我就不信做不出來選一天,外面正在下著大雨,伏桂蘭偶然聽人家說學府路上的工程力學研究所大門前有兩條龍,她放下手裡的活計就冒雨去了學府路。仔細地看了又看,量了又量,伏桂蘭笑著回到了家,一頭又紮到小屋裡忙了起來。這次做成的『二龍戲珠』有模有樣,老伴和孩子們在心疼之餘也都暗自服氣了。
園藝品驚動世博會
在1999中國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伏桂蘭的『孔雀開屏』被送去參展,這個標價300萬元的園藝精品著實火了一把,許多外國園藝師都看好這個作品,並通過各種渠道出高價想購買,但都被伏桂蘭拒絕了。最終,伏桂蘭憑著這個作品得到了該屆世博會銀獎。
今年世博會又在中國舉辦,伏桂蘭老人直接與沈陽組委會聯系,並且自費花1萬多元參展,為此,她特意去了沈陽世博園。三件參展作品都是老人的得意之作,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把這幾盆鐵海棠圍得水泄不通,『五·一』黃金周期間這一展臺前甚至需要專人疏導。中外游客在贊嘆不已的同時,都爭搶著與這幾盆花合影留念。伏桂蘭在旁邊看著聽著,就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得到人們認可一樣高興。
今年71歲的伏桂蘭老人盡管年高,但她對花仍然癡心不改,她告訴記者,等忙過這次世博會後,她就要開始著手做一件六角玲瓏塔,向更高的難度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