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青年歌手大賽:黑龍江緣何沒有『原生態』選手
2006-05-17 16:34:4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寧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7日電 本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新增設的原生態唱法,令一批從未進過專業院校的民間歌手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成為比賽的亮點。但同時,由於原生態歌手得分過高,令東北三省、華東六省、兩湖、兩廣、深圳、上海等沒有原生態歌手的參賽區與團體冠軍失之交臂,由此也引發了不少爭議。究竟什麼是原生態?原生態在中國民族音樂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黑龍江為何沒有原生態歌手參賽?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多位省內外著名音樂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原生態』

  『本屆「青歌賽」我省成績不佳,主要是因為大賽增設了原生態唱法,讓包括我省在內的許多沒有原生態歌手參賽的地區,成績集體下滑。其實黑龍江電視臺對此非常重視,曾派專人到民間挖掘原生態歌手。但是我省少數民族會原生態演唱的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已經失去了比賽資格。』省電視臺國家一級導演、『青歌賽』黑龍江領隊趙榮麗說。

  那麼,究竟什麼是原生態?中央歌劇院院長、從我省走出的著名作曲家劉錫津說:『原生態演唱說白了,就是沒有經過訓練和雕琢的嗓音,演唱來自民間的沒有經過加工和提煉的歌曲。它是人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然形成、口口相傳的作品,是生活本體的一部分,是保持原始狀態的表演形式。從這個角度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原生態。』

  二人轉和東北民歌都是原生態

  從比賽看,原生態唱法非常受歡迎,四川選送的藏族歌手紮西尼瑪演唱的《山歌》美妙動聽,湖北的兩個土家族兄弟演唱的《花咚咚姐》別具一格,雲南選送的『新稻子』組合,風格空靈多變……那麼,黑龍江有哪些有價值的原生態呢?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黑龍江籍音樂家金鐵霖說:『黑龍江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民歌都很動聽,像赫哲族的漁歌、達斡爾族的牧歌、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的打獵歌等等,都很珍貴。可以說,原生態在中國民族音樂中佔有重要位置,是我們音樂創作的根和源泉。目前各地的音樂院校都把民歌、曲藝、戲曲等民間藝術作為必修課,可見對其重視的程度。』

  金鐵霖特別強調,原生態的唱法是不固定的,各民族的性格、習慣、語言、生活條件等內容,決定了各自的唱法。從這一點上說,東北民歌和二人轉都是原生態。

  對此,省藝研所音樂理論研究員陳恕認為,由農民演唱的、從田間地頭走出來的二人轉,應該是原生態;但如果成立了劇團,由專業教師培養人纔,形成了一定表演體系,以舞臺演出為主的二人轉,因為有了明顯的加工和雕琢痕跡,就不能算是原生態。

  少數民族『原生態』面臨走進博物館

  陳恕認為,『青歌賽』設立原生態唱法的目的,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讓更多的人通過大賽對這種演唱樣式有所了解,從而更好地保護它。但從目前的比賽看,不少參賽團體紛紛『挖掘』所謂的原生態歌手,一些藝術院校畢業的學生和專業院團的演員也可以參加原生態比賽,一些專業歌手為了得高分也去模仿原生態唱法等等,實際上都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

  陳恕說,黑龍江的『原生態』資源非常豐富,但最終能夠流傳下去的機會很渺茫。2004年,省文化廳專門組織了考察團,對我省民間歌曲現存狀況進行調研。結果令人擔懮,會原生態演唱的人大部分已去世,健在的也都在七十歲以上。我省少數民族本來就人口稀少,像赫哲族只有4000多人口,如今多已漢化,三十歲以下會本民族語言的人已經很少了。所幸的是,專家們通過多年努力,已經把這些原生態藝術通過錄音、錄像、文字、曲譜等方式很好地記錄和保存下來,但要拿到大獎賽去展示,很難。

  陳恕無奈地說,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少數民族『原生態』的最終歸宿只能是博物館,並最終成為博物館藝術。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