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8日電 今年,哈爾濱市綠化部門將從各地組進各類樹木150萬餘株,加上往年進的數百萬株樹木,哈爾濱市樹木總量將達到900多萬株。那麼,哈爾濱市今年的綠化將達到什麼程度?這麼多的樹木是從何處運來、以及挖掘、運輸?這些樹木移植到市區後,能達到多高的成活率?原來種樹的地區會是個什麼樣子?記者就此采訪了綠化部門、林場、苗圃等。
綠化整體增量提檔
市綠化辦介紹說,2006年哈爾濱市將建成省級園林城市,新增綠地700公頃,新植樹150萬株,綠地率由25.49%提高到27.88%,綠化覆蓋率從28.35%提高到30.7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6.4平方米提高到7.15平方米。以新城區規模綠化、老城區街路、庭院提檔增量綠化和出城口、迎賓線、重點地段景觀特色綠化為主線,實施城市綠化建設『111112578工程』,即:建設10條綠化景觀大道,10條特色綠化街道,新建10個高標准生態居住小區,在中心城市建成100片拆違還綠景觀綠地,建設100個示范庭院,建設20個休閑生態廣場和公園,建設松花江沿江風景(道裡段)、機場迎賓路和京哈、哈阿、哈同出城口等5條景觀綠化帶,建設7片(塊)規模綠地,建設8個單位樣板景觀庭院。
今年,哈爾濱市從外地移植的樹木以鄉土樹種為主,在吉林、黑河、五常、賓縣、阿城等地預訂了80餘個品種、100餘萬株樹木。按計劃,哈爾濱市至今已新植樹木120萬株。今年種樹要力保成活率,新植樹木成活率要達到95%以上,原有綠樹的存活率將達到85%以上。
選苗運樹歷盡艱辛
目前,種植在哈爾濱市的綠樹,都是在山區、圃地一株株選出來的,一些高大的樹木選擇和挖運更是頗費周折。動力區定在九臺山山區選6株迎客松。為此,從3月份開始,綠化人員就冒著寒風在山區攀山越嶺,選擇了3株,其中樹冠最理想的一株迎客松高6米,生長在山崖邊上。十幾名工人輪流挖土,將其直徑達3米的樹坨完整地起了出來。隨後,工人用麻袋將樹乾包好,系上長木杆,喊著號子將重約1噸的大樹從樹坑裡抬出來。其他人馬上又用麻袋片將樹坨包好,防止在下山過程中散坨。接下來,工人排成左右兩排,大聲喊著號子,一步一停,挪著腳步把樹往山下抬。700多米高的山,整整一天纔下來,工人都累散了架。
為了將其完好地運到哈市,綠化人員在當地找了一輛10米長的掛車運輸,一路上經過限高的路橋時,綠化人員還要爬到車頂壓低樹枝,司機放慢車速。如此走走停停,經過7個多小時纔運到哈市。
相比在山區采樹的艱辛,在圃地選樹和挖運要容易得多。旭昇街上種植的4000多株樹木中有一些6米多高的樟子松,由於其在圃地生長,根系發達,土坨的直徑達到4米。綠化人員選好色澤和冠幅符合要求的樹後,系上記號,工人隨後開挖。4名工人一天纔能將一株樹的凍土層刨開。為了保護樹皮,工人用消防水帶制成吊帶纏到樹上,再用吊車吊起來放到車上,而這樣的大樹一車只能運一株。中山路的隔離帶中種植了176株高大粗壯的樟子松,樹齡20多年,樹冠豐滿,給人以行走在綠陰道下的感覺,而這些樟子松是從海倫市的一家林圃中選取的。10米長的大車一次只能運兩株,每株大樹包括起挖、運輸等費用在1000元以上。
好樹還要有好土壤。在和興路綠化現場,記者遇到正在挖樹坑的工人江北松浦鎮農民安臣。安臣等5個人都是一個村子的,每天早上4時30分出門,騎自行車30多公裡到這裡挖樹坑,一個樹坑15元,一天一人也就挖7個。樹坑寬度和深度要求嚴,不達標准就要返工。他們經常挖出磚頭、水泥等雜物,這樣的樹坑還要深挖一些。記者看到,綠化工人隨後運來黑土卸在樹坑旁,1立方米的黑土價格在50元左右。這裡種植的5000多株檜柏、荊桃、稠李用去黑土200多立方米,這些黑土都是綠化人員從近郊選購的。
防治病蟲害網絡化
病蟲害,一直是哈爾濱市愛綠、護綠市民心頭的一個疙瘩。曾給哈爾濱市九站公園、中央大街增添情趣的糖槭樹,由於遭受到天牛的侵襲被連根砍伐,造成沿江一帶、中央大街綠色缺失大半。而由於預防還在研究中,潛伏的爆發危機始終存在。迄今,在哈爾濱市綠化面積最大、最集中的森林植物園綠化帶的病蟲害卻最少,其經驗就是多年不間斷嚴格按照消殺方案科學噴藥滅蟲,控制蟲害規模。目前,哈爾濱市由城管局園林科研所和動植物防疫站成立了網絡預警系統。首先,綠化人員到林場和苗圃選擇沒有病蟲害的苗木並運到哈市後,再由檢疫人員進行檢疫。發現樹木帶有病蟲害,馬上就地焚燒處理,至今還沒有發現帶有病蟲害的樹木。專家介紹說,由於環境和土質的不同,樹木移植到哈市後,『抵抗力』會下降,『五一』氣候穩定增溫後,樹木吐綠,這時各種病蟲害就會表現出來,統一時間、全市范圍的消殺尤為必要,可以有效防止病蟲害轉移。
科學采挖保護生態
阿城市紅星林場的郭麗君是林場的職工,今年她向哈市提供了3000多株樹木。拿到哈市訂單後,她就到各林場按規格標准選樹。為避免挖出的樹被退回不能用,她幾乎每株樹都親自看一看。落葉松、樟子松、蒙古柞、白樺樹這些樹種都是從山上的人工林中選取的。這些地方以前多是荒山或樹木很少成林,經過二三十年的培育,已經成林,林場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天然林不許動。郭說,哈市對樹木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一些不懂樹木的人也開始從事這個行業,結果造成一些樹木采了不能用、人工林被無序采挖、破壞生態環境等諸多問題。
據了解,各區在進樹時,優先采用苗圃、林圃的樹木,哈爾濱市是在省內外的范圍內采挖鄉土樹種,采集地域面積大,而提供樹木的林場等當地管理部門,對樹木采挖都有嚴格的規定。加上提供樹木的人大多都帶著保護生態的意識,因此百萬樹木進入哈市不會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