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8日電 日前,國家發改委發出消息,即將進行第18次藥品降價。面對政府部門一次又一次的降價通知,很多百姓早已麻木,因為大家發現看病費用並沒有降低。藥品降價為啥看不到明顯效果?老百姓為什麼沒有得到預期的實惠?針對此次發改委提出的『第18次藥品降價將拿醫院開刀』的說法,記者走訪了哈爾濱市一些醫院,聽到了醫生和患者們對於一次又一次藥品降價的意見和看法。
患者:降來降去看病還是貴
對於發改委提出的第18次降價,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市民。市民李先生說:『降價?據說都降了好多次了,可看病不是一樣很貴?』已經退休的王女士說:『聽說藥價下降之後,我還真的高興了一陣子,因為我這高血壓的老毛病需要常年服藥,老伴的糖尿病也是一樣。我們都是用醫保的,可降價後,我們發現以前在醫院能買到的藥現在買不到了,很多藥也從醫保中消失了。』
16日,記者走訪了哈市不同規模的幾家醫院,發現幾乎每家醫院都能做到藥價公示,在醫院的門診大廳裡,一些常用藥的價格都標注得很清楚。但一位在某醫院藥局工作的朋友告訴記者,那些公示的藥品只是醫院上千種藥品裡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多數公示藥品只是寫通用名,而醫生開處方時經常寫藥品商品名,這樣有時同一種藥價格便相差了幾倍。
醫院:降價難醫體制病
在采訪中一些醫生告訴記者,藥品降價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社會醫藥負擔。『降價措施出臺半年來,醫院報銷范圍內的抗生素類藥品的同比銷售額下降就是一個例證,有的醫院甚至少了20.5%。但另一方面,還以抗生素類藥為例,報銷范圍內的藥銷售額少了,但報銷范圍以外的抗生素類藥品銷量卻增加了,有的醫院非報銷范圍的抗生素銷售額增加了3倍多。』
一位藥局的同志告訴記者,降價藥品范圍只限於報銷范圍內的藥,而且只降了其中的40%,其餘的還沒采取降價措施;另外目前藥品的同類替代品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有的醫生在開處方的時候就會考慮:我開哪個藥掙得最多。
有一次,一位藥品管理部門的同志到醫院看病,此前他打的針劑是氧氟沙星,降價前49元,降價後僅為10元,吃的氧氟沙星,規格為0.2g/2片,每盒15.80元;而當日另一名醫生開的針劑是甲磺酸培氟沙星,又叫『維寧佳』,61元,吃的藥為『貝泰』,規格同樣是0.2g/2片,價格為38.30元。當這位『懂行』的患者提出疑問後,醫生又把處方改了過來。但很少有消費者具備這種專業知識和選擇能力,多數患者拿的是最貴的藥,往往還並不知情。
藥廠、代理商、醫院都喊『苦』
藥品自出廠後經歷層層加價,傳到患者手中已經是身價倍增,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然而,在一波又一波的降價風暴襲來之時,涉及藥品消費的各個環節都爭著大倒苦水。
『其實不少醫藥生產企業的利潤已經受到很多次擠壓,一些企業已經瀕臨虧損邊緣。如果再經歷一輪幅度較大的價格調整,他們恐怕將難以為繼。』省藥監局一位負責人這樣說。
而作為中間環節的代理商同樣抱怨著利潤的日漸稀薄。吉林某知名藥品代理商介紹說,目前國內藥品流通環節的毛利率通常不到9%%,黑龍江很多醫藥代理企業的毛利率只有5%,『利潤大部分都被醫院拿走了。』他說。
然而,醫院同樣表示,自己的利潤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大。『現在購買藥品的整個過程越來越透明,按照國家制定的價格統一招標,醫院進行15%%的加價,招標公司收取千分之三的管理費。』哈市某三級醫院主管醫藥招標的副院長說,藥品集中招標制度設計得非常嚴密,中標價格下降率也是對中標價與藥品批發價比較後嚴格計算出來的。
層層回扣走暗賬
從生產廠家,到中間的流通環節,再到直接面對患者的醫院,鏈條上的每一環都在強調自己並非是藥價虛高的罪魁禍首,而藥品出廠後價格成倍上昇卻是不爭的事實。
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在長長的生產流通鏈條背後,隱藏的大片灰色地帶吞噬掉了至少佔零售價30%%的費用。『醫藥產品的流通程序大致可以概括為:醫藥成品———自行營銷(買斷總經銷)———大區代理(全國分為大片區或省級代理)———地市級代理———醫藥批發公司銷售商———醫療單位、醫院———主管領導、藥劑科、藥房、主治醫師、醫藥代表———病人。』
在這個繁雜的程序中,出廠價僅為幾元錢的藥品,通過層層加價,到患者手裡就成了幾十元甚至上百元,其中的奧秘就在於藥廠、藥商、醫藥代表、醫院及開方醫生各自分得一塊,而形式多采用見不得光的回扣返點,其折扣最高可以達到30~40%,有的甚至達到50%以上。許多錢以暗賬的形式悄悄流失,而為這些蒸發的利潤埋單的卻是身處被動的患者。
三大原因導致藥價虛高
省、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曾多次召開由物價、審計、衛生等多部門參加的座談會,專家們認為導致藥價虛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大方面。
『老百姓吃不起藥,看不起病,這是衛生醫療服務市場的病癥,但不是病根。』衛生系統的有關負責人說,醫院臨床用藥是最末端的一個環節,醫院即使按照低於國家規定的標准加價,藥價仍然很高。同時,一些醫生不合理用藥或賺提成,使用價格昂貴的藥品和臨床促銷有提成的『新特藥』,是造成吃不起藥的重要原因。
其次,定價部門對藥品出廠時的價格核定水分大也是重要原因。省藥監局一位同志舉例說,武漢某制藥廠生產的注射用更昔洛韋,出廠價僅為5.8元,而國家核定的零售價為218元。
第三,藥品中間流通環節增加的水分也相當大。省衛生廳有關負責人曾在座談會上說,醫藥經銷商、中介機構和醫院三方結成了利益同盟,他們都願意招高價藥,以便從中得到更高的收益。如醫院招30元一支的頭孢類用藥,順加15%%,每支就有4.5元的利潤。而醫院招0.32元一支的青霉素,順加15%纔0.37元,每支只有5分錢的利潤。而在整個招標過程中,掏錢埋單的患者卻被排擠在外,沒有發言權、選擇權。
多管齊下治藥貴
某三甲醫院院長認為,治理藥價虛高應該重新核定生產成本,對一些藥品重新定價。同時對需求量大、價格高的藥品,鼓勵醫療機構合理選擇經營企業,向大型生產企業直接采購銷售,繞過『隱性交易者』,降低采購和銷售成本。國家定價部門可將藥品生產成本加上流通費用最後核定一個合適的價格,生產企業直接在藥品的包裝上打上零售和批發價格,全國統一定價,杜絕『隱性加價』。
另外,政府應該保障人民群眾享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有關專家呼吁,國家應盡快制訂基本醫療服務名錄,劃分享受基本醫療服務條件的人群和病種,屬於基本醫療服務范疇的,政府就應該對患這些疾病的患者埋單,這樣纔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群眾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