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8日電 生活報對哈市公益健身器材無人維修的情況進行報道後,引起了市民、社會學者、政協委員等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各界人士表示,應問責相關管理部門管理不到位,追究監管不力責任。
現狀:維修步入怪圈
哈市公益性健身器材設施損壞,為何遲遲不能修復?連續幾日,記者曾采訪了哈市多個部門,並進行了跟蹤報道。記者了解到,哈市公共場所、社區內的公益健身器材,是由體育部門用體育彩票公益金的專項資金建設的。體育部門的說法是,只負責項目審批、器材購置和免費安裝,以後的器材管理和維修問題應由受贈單位解決;大部分建在社區內的公益健身器材都是由轄區負責管理,但財政相對拮據的街道辦事處很難再出錢承擔健身器材的維修費了;而對於建在居民小區內的健身器材,經濟效益一般的物業公司也不願意接手維修這塊『只有投入、不見回報』的燙手山芋;而對於維修問題,為哈市供應健身器材的生產和銷售廠家也稱有苦衷,他們認為眼下最大的問題是出現損壞的健身器材過了保修期,而使用單位又不願交付購買零部件的費用,他們自然不能白維修。
體育部門建完就走,街道社區無錢維修,物業公司不願接手,生產廠家回避推諉。不難想象,哈市的公共健身器材目前已處在一種有人玩、無人管、多隱患的尷尬境地。
監管部門為啥不管
據了解,對於誰負責維修哈市公益健身器材的問題,哈市體育局曾向記者出示了相關的兩條規定:一是全民健身設施的維護管理由受贈單位負責,市、區體育部門負責監督檢查。二是在保修期內,廠家負責對全民健身設施器材在48小時內免費維修、更換,並負責保修期外的維修。
哈市香坊區居民陳英告訴記者,市民發現健身器材壞了,馬上給廠家打電話,而過了保修期的健身器材壞了,廠家也不願免費維修。而反映給受贈單位,他們都常常以資金緊張為由不對已損壞的器材進行維修。對於此情況,部分市民質疑:受贈單位如果不履行義務維修的責任,負責監管的哈市體育局難道就可以對損壞的健身器材不管不問、任由公益健身器材損壞、閑置成廢物嗎?
對於受贈單位不履行維修義務,作為監管部門哈市體育局有什麼管理措施的問題,記者曾采訪了哈市體育局群體處邵處長。他表示,按規定,不能履行維修義務的,哈市管理部門可以取締安裝在該區域內的公益健身器材,但目前哈市尚未取締一處沒有履行維修義務的受贈單位的健身器材。究其原因邵處長表示,是因為怕老百姓不乾。
學者、政協委員:管理部門監管不力
『管理部門對不維修的受贈單位不取消,小區、廣場仍舊保留損壞的健身器材,這哪是方便群眾體育活動,反而是在市民身邊安了一顆定時炸彈。』一直關注本報報道的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董鴻揚表示,長期損壞的公益健身器材遲遲不維修,不但是一種資源浪費,也影響城市的景觀效果,尤其是在哈市各廣場、休閑公園內的健身器材,『缺胳膊少腿』放在那兒,很影響城市形象。此外,他認為長期不維修的健身器材造成的最大的問題是安全隱患。如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年久失修的健身器材,容易造成人身傷害。作為主管部門應負起責任來,協調健身器材的維護和維修問題,對於不能有效維修的要及時協調,不能只管安不管維修問題。
哈市政協委員萬利民則表示,哈市公益健身器材有人建無人管、有人玩無人修的現象,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否則好事只能成壞事,非但不能促進市民健身,反而成為城市發展的障礙。目前,哈市公益健身器材無法及時修理,主要是由於受贈單位存在資金問題,沒有足夠的資金,壞了也很難維修。對此,作為監管部門的哈市體育局就要進行協調處理,執行政府的監督職責,想辦法解決好維修問題。比如幫助協調資金落實問題,向市民宣傳正確使用健身器材和愛護健身器材的意識,保證公益健身器材的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