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4日電 今年6月1日是著名現代女作家蕭紅誕辰95周年。絕大多數研究者認為,蕭紅作品逼近社會現實的深度不但超越了同時代女性作家,就是在同時代的男性作家中也是佼佼者。
蕭紅的文學成就成為故鄉人永遠的驕傲,但蕭紅病故他鄉60載,也是故鄉人心中永遠的痛。十年前,蕭紅故鄉呼蘭一直努力要將蕭紅的墓遷回,讓那顆漂泊異鄉的靈魂在家鄉的土地上安息。但這個美好的願望卻難以成真……
青絲冢前的遺憾
今年4月底,甘肅的老馮來哈爾濱尋找蕭紅。
老馮不是蕭紅的研究者,但他讀過蕭紅的《生死場》、《呼蘭河傳》和《商市街》等作品,這讓他對蕭紅著迷。他對記者說,他最大的心願是到蕭紅的墓上獻上一束鮮花,以了他對命運不濟而早逝的女作家深深的懷念。
在哈爾濱,記者陪老馮一起尋找蕭紅落難時住過的東興順旅館,想象著商市街上女作家飢腸轆轆的身影。然而,牽牛坊的舊跡難覓,70多年前蕭紅在松花江邊的笑聲也已隨江水逝去。參觀了蕭紅舊居,老馮去了西崗公園的蕭紅墓地。隔著圍欄,墓旁樹上有一朵朵白紙花,說明蕭紅並不缺少朝拜者,但墓前的鐵柵門鎖著,掃墓的人要從破損的鐵柵門鑽進去,這讓老馮感到意外。記者告訴老馮,蕭紅的墓裡只有蕭紅的一縷青絲,蕭紅的骨灰有一半埋在香港,另一半葬在廣州。
獻完花,老馮望著蕭紅的墓碑發呆,『我一直以為蕭紅早就安葬在她的故鄉了,想不到還在外面漂泊著。為什麼不把作家的骨灰移回家鄉呢?』悄然來到呼蘭河的橋頭,遠眺著小說裡的呼蘭小城和流淌著文化意蘊的呼蘭河,那一刻,老馮說他的內心充滿了遺憾和不解。
蕭紅病中期待回到故鄉
其實,不光是老馮,很多去過呼蘭蕭紅青絲冢的拜墓者都曾發出過這樣的疑問。
蕭紅一生命運多舛。封建的家庭,流浪、落難的苦澀,婚姻的一次次創傷,多病的身體,這一切讓這個美麗女子的生命在31歲戛然而止。短短的9年創作生涯,蕭紅留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她的《生死場》、《呼蘭河傳》等眾多作品都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篇章。
蕭紅的傑出文學成就吸引了眾多研究者的目光,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國內外的蕭紅研究熱一浪高過一浪,僅公開出版的蕭紅傳記就不下30種,蕭紅作品各種版本有百種之多。研究者認為,傳統的研究將蕭紅定位於抗日作家、反帝愛國作家,既不全面也不准確。蕭紅認為,『作家寫作的出發點是對著人類的愚昧。』學者季紅真認為蕭紅這一獨立的創作原則,『超越了當時救亡的主題,也超越了魯迅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學主張。』蕭紅對女性生殖的關注、敏感於男權文化的壓迫、創作晚期對人生和人性隱秘的探求和對生命的追問,游離了主流政治思潮和意識形態話語,這也正是蕭紅作品的魅力所在。但也正因為如此,蕭紅也陷入了寂寞之中,常常被他人誤解。『一生遭盡了白眼』的女作家,在日寇侵佔的香港走完了苦難的一生。
據駱賓基的《蕭紅小傳》記載,當蕭紅在香港身染重病的時候,她想到要回故鄉呼蘭。蕭紅去世後,她的骨灰一半葬在香港的聖士提反女校,另一半葬在香港的淺水灣。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臥聽異鄉寂寞海潮的淺水灣中的蕭紅墓纔被遷往內地,而這一次蕭紅依然沒能回家,因為當時的客觀環境的限制,蕭紅被葬在了廣州的銀河公墓。如今,蕭紅離世已經64年,她依然沒能回到故鄉,怎能不讓讀者和故鄉人遺憾呢!
14年移墓難成真
故鄉人並沒有忘記蕭紅,並且一直希望把蕭紅的骨灰迎回家鄉安葬。
因為葬在香港聖士提反女校的蕭紅骨灰一直沒有找到,呼蘭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遷移廣州銀河公墓中的蕭紅墓了。1992年,當時蕭紅故居紀念館館長孫延林牽頭在呼蘭西崗公園建造蕭紅墓,當時希望把蕭紅的墓從廣州遷回呼蘭。當年3月,呼蘭縣文化局局長歐陽新國和孫延林一起到北京征求蕭紅丈夫端木蕻良的意見,端木蕻良被呼蘭人的那份熱情所感動,由於當時遷墓的程序復雜和經費短缺,端木蕻良建議先建一個青絲冢,遷墓工作等以後條件成熟的時候再進行。當時,端木蕻良獻出了自己保存的蕭紅的一縷青絲。該青絲墓在當年11月建成。但迎葬蕭紅骨灰的事情卻進展艱難。
2003年,記者曾就蕭紅墓遷葬的問題采訪過孫延林。據孫延林介紹,蕭紅的青絲冢建成後,他曾幾次到北京辦理蕭紅墓的遷葬手續,當時國家文物部門同意將蕭紅墓從廣州遷回呼蘭,並辦理了遷墓手續。但當時呼蘭有人認為,蕭紅墓遷葬是件大事,要與蕭紅故居的恢復一起進行,要將蕭紅墓的遷葬與地方經濟建設掛鉤。因為資金問題,蕭紅故居全面恢復在當時有很大困難,遷葬的事情就這樣擱淺了。
呼蘭撤縣並區後,蕭紅故居的恢復和蕭紅墓的遷葬等工作再次引起了各方關注。
呼蘭區政協委員佟家寧在呼蘭區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提出提案,希望呼蘭區能加快蕭紅故居的修復。哈爾濱市對蕭紅墓的遷葬也很關注,希望能加快這方面的工作。去年,呼蘭區相關部門的領導專程到廣州,但當地有關部門不同意遷葬蕭紅墓。
遷葬有不同的聲音
蕭紅故居紀念館副館長王連喜介紹說,現在蕭紅墓的遷葬難度很大。不但有廣州方面的阻力,同時,蕭紅親屬對遷葬也有擔心。
據了解,當年蕭紅墓從香港遷回廣州的時候,是粵港兩地作家和社會熱心人士努力促成的。蕭紅墓遷回,粵港兩地人士可能會提出不同意見。另外,廣州挨著國際都市香港,世界各地人士去祭掃蕭紅更方便。
哈爾濱市蕭紅研究會許先生認為,蕭紅墓如果在故鄉,可能情況要好得多,這從呼蘭蕭紅故居紀念館接待的游人中就可以看出。據蕭紅故居紀念館統計,從1986年開館到2003年,蕭紅故居紀念館共接待了中外22個國家和地區的2300多個旅游社團,游人達140萬人次,其中國際友人達3萬餘人次。蕭紅墓在呼蘭,對蕭紅的紀念意義更大。
哈爾濱師范大學一名蕭紅研究者認為,蕭紅墓屬於文物,對文物來說有一個保護的問題。從思想感情上來說,故鄉人希望蕭紅墓能遷回來,但要先想好,如何來保護。蕭紅當年在哈爾濱居住生活過的地方很多,現在除了瑪克威商廈(原東興順旅館)有個小的蕭紅紀念展室以外,其他地方做得就難如人意了。紅霞街(原商市街)蕭紅居住過的房子沒了,很多參觀者抱怨整個紅霞街上連一塊說明蕭紅居住地的指示牌都沒有。而蕭紅中學(原哈爾濱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是蕭紅讀了三年書的地方,竟連蕭紅的展室都沒有。呼蘭的蕭紅青絲冢常年用鐵鏈鎖著,看了讓人痛心。我們在爭取蕭紅墓遷葬故鄉的時候,先要學會營造一個愛護蕭紅的環境。
蕭紅與蕭紅研究
蕭紅生於1911年6月1日,逝於1942年1月22日。原名張乃瑩,黑龍江呼蘭人。曾用筆名悄吟、蕭紅等。蕭紅成名作為《生死場》,其代表作為《呼蘭河傳》。蕭紅與蕭軍合稱『二蕭』,據說筆名取『小小紅軍』之意。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紅是個天纔女作家。在短短九年的創作生涯(從1933年5月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算起)中,共出版過11部集子:《跋涉》、《生死場》、《商市街》、《橋》、《牛車上》、《曠野的呼喊》、《回憶魯迅先生》、《蕭紅散文》、《小城三月》、《呼蘭河傳》和《馬伯樂》,創作總字數近百萬,顯示了不可多得的藝術纔華和創作生命力。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蕭紅就被魯迅稱為『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蕭紅的創作,研究者一般將其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從出版《跋涉》到發表《生死場》以後的一段時間,蕭紅後期的創作以《呼蘭河傳》和《馬伯樂》為代表。
蕭紅研究在蕭紅發表《生死場》後開始,魯迅和胡風曾分別為《生死場》作序和跋,蕭紅由此蜚聲文壇。可是隨後的《呼蘭河傳》與《馬伯樂》,批評界卻一片沈寂。建國後,蕭紅研究一度成為空白。到20世紀80年代,蕭紅和她的創作成為海內外研究的熱點。
當代蕭紅研究者認為,蕭紅是一位體驗型、情緒型的作家,『她是憑個人的天纔和感覺在創作』。她的作品自傳性很強,融入了其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情緒記憶,越是在個人感受與生存幻覺的迷天霧地中,就越能充分地發揮她的天賦纔華與獨特個性。蕭紅創作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她的藝術感覺力和藝術表現力。她憑借女性纖細敏銳的藝術感悟能力,捕捉情感記憶中富有韻致的人事景物,抒寫現實的人生和自我的情懷。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無不灌注了性靈智慧的生氣,仿佛從心底流淌出的歌,詩意蘊藉、淒美動人。其中小說的藝術成就最高,最具內在的意蘊與生命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