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日,記者穿過幾條彎彎曲曲的胡同,找到了劉德利和妻子吳淑榮在北京臨時的家。
初見劉德利夫妻,讓人很難將他們和尿毒癥患者、腎移植手術等名詞聯系起來。劉德利,身材瘦削但行動敏捷、精神飽滿;吳淑榮,話音響亮、笑聲爽朗。面對采訪,他們平靜地對記者說:『我們就是一對平凡的夫妻,始終過著平淡的生活。經歷了這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腎移植手術,我們仍然會像很多平凡的夫妻一樣,攜起手來,繼續我們的生活……』
妻子:
為丈夫和家
好好活下去
劉德利夫妻租住的臨時房屋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人民大學南路,是一戶居民家的一個房間。小房間不足15平方米,最主要的家具就是一張大床,床上鋪著嶄新的花格床單。吳淑榮坐在床頭給丈夫整理換季的衣物,看到記者進屋後,她馬上站了起來,笑著招呼記者坐下喝水。
50歲出頭的吳淑榮,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小很多,中等個子、體態微胖、烏黑的頭發、亮晶晶的眼睛,說話時不僅聲音響亮,而且語速偏快。但說起自己的丈夫劉德利,吳淑榮明顯放慢了語速。她動情地告訴記者,當初結婚時,看中的就是劉德利老實,知道疼人。
吳淑榮說,自己家在伊春市,和丈夫是鄰居,從小就認識。10多歲時,在和伙伴們一起玩中她發現,在男生中,劉德利脾氣最好,最懂得照顧人。後來趕上『上山下鄉』,兩人分開了。幾年的分離,並沒有讓他們疏遠,回家再次見面的時候,他們的心反而走得更近了。
1981年,26歲的吳淑榮和27歲的劉德利舉行了婚禮,結成了夫妻。
回憶起25年的夫妻生活,吳淑榮說,劉德利是個好丈夫。丈夫在工作之餘,承擔起了照顧家庭的責任。因為自己下班晚,家中做晚飯的任務,幾乎被丈夫承包了;怕自己太晚回家不安全,多少年來,丈夫始終堅持接自己下班。每次在路燈下看到丈夫瘦高的身影,自己心裡總是暖洋洋的……
2005年10月7日,吳淑榮被確診為尿毒癥。受到最大打擊的與其說是吳淑榮本人,不如說是劉德利。當時,劉德利幾乎夜夜流淚到天明。一次透析要花480元,這幾乎是全家人半個月的工資。為了不拖累家裡,吳淑榮拒絕上醫院,更偷偷扔掉了各種藥品,她希望自己『快點走』。然而劉德利卻對她說:『沒有了你,我也沒法活了。』
在劉德利的堅持下,吳淑榮進行了腎移植手術。而移植到吳淑榮體內的腎髒就是從丈夫劉德利身上取出的。手術已經過去快一個月了,現在吳淑榮恢復得比較好,已經可以下地活動了。她對記者說,是丈夫給了她第二次生命,她一定要為丈夫,為這個家好好活著。
劉德利在照顧妻子吃藥
丈夫:捐腎給妻子不算什麼
劉德利在給妻子准備午飯
『從嫁給我那天起,淑榮就上侍奉老人,下照顧孩子,吃了一輩子的苦。好不容易要過上好日子了,卻得了這個病。我無論做出什麼犧牲,也都要留住妻子。』采訪中,劉德利用朴實的言語,道出了對妻子的愛。這個為了妻子耗盡家財,還把自己的一個腎捐出來的男人認為,自己為妻子做的一切不算什麼,這是親人間應有的關愛。
劉德利對記者說,1981年結婚時,家裡非常窮,父母都沒有正式工作,家中也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對此,吳淑榮沒有半點嫌棄自己。婚後,因為沒有房子,妻子吳淑榮跟著自己,和老人一起擠著住了6年。自己上面還有一個哥哥,也已經結婚了,但哥哥嫂子的身體都不太好,無法分擔照顧父母的責任。因此,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生活上,吳淑榮都毫無怨言地承擔起了照顧家庭的責任。隨著女兒的出世,淑榮更加操勞了。印象中,妻子吳淑榮幾乎每天洗衣服、操持家務到深夜。
結婚最初,劉德利在伊春市環衛處工作,吳淑榮在商店賣貨,兩個人每個月的收入加一起不過幾十元。然而正是靠著這幾十元錢,養活了一大家子人。劉德利介紹說,自己的父母都沒有經濟來源,淑榮的母親和一個姨也沒有經濟來源。每到開支的日子,淑榮就會將錢一份份分好,挨家送去。附近的鄰居沒有不誇自己娶了個好媳婦的。直到1998年,劉德利已經80多歲的父母相繼去世,一直是吳淑榮買菜做飯、洗洗涮涮,像女兒一樣地照顧著老人。
說起妻子,劉德利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她為這個家付出了太多。』父母相繼去世後,自己家幾乎沒有一分錢的積蓄。同年,妻子被買斷工齡。為了貼補家用,吳淑榮自己做過小買賣,每天風裡來雨裡去;還幫人家看過小孩,為了每個月可以掙200元錢。靠著妻子的辛勤勞動、勤儉持家,劉德利夫妻終於在1999年籌集了3萬元,並貸了4萬元買下了一處70多平方米的房子。
眼看著照顧老人的擔子卸下了,買房子的貸款還完了,女兒大了可以自己出去打工了,劉德利夫妻正在開始計劃過上幾天省心的日子時,一場空前的災難悄悄降臨了。『幾天前,淑榮還在計劃著,再過幾年就可以領退休金、好好生活了,可生活竟然說變就變。』
捐一個腎給妻子,在劉德利看來不算什麼。『妻子為這個家付出的太多了,卻沒過上幾天舒心的日子。這個家不能沒有她!』劉德利說,自己決定把腎捐給妻子,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當初,出於對自己身體的考慮,吳淑榮堅決不同意這件事。可作為一個丈夫,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多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妻子離開。為了妻子,為了這個家,自己對捐腎的決定從來沒有後悔過。
吳淑榮在幫丈夫整理衣物
夫妻倆:
攜手共同面對
今後所有困難
現在,吳淑榮的腎移植手術已經完成快一個月了。因為在半年以內,吳淑榮需要每星期到北大三院復查一次,夫妻倆決定,租房子在北京呆一段時間,等吳淑榮的病情穩定後,再回伊春,開始新的生活。
劉德利對記者說,自己在捐腎手術後一個星期就出院了,現在恢復的情況也非常好。除了身體有點虛弱,感覺有些累以外,沒有什麼過多的不適應癥狀。手術刀口長得也挺好。妻子出院後,已經復查了2次,聽醫生說,情況還不錯。因為是夫妻間的相互移植,更容易適應,恢復得比其他患者好。
隨著吳淑榮術後日漸康復,陪同他們去北京治病的親友已經陸續回家了。在北京就留下了劉德利夫妻。剛開始,為了方便檢查,他們在北大三院附近租了間地下室臨時生活,每天租金80元。但因為地下室陰冷潮濕,影響了吳淑榮手術刀口的愈合,他們又在海淀區找了這間房子,17日纔剛剛搬過來。吳淑榮還處在恢復中,不能過量運動,日常的飲食起居都由劉德利照顧。每天,除了吃飯、吃藥和睡覺之外,就靠看電視打發時間,還有就是每星期去醫院復查一次。
劉德利夫妻現在感覺最難的是費用問題。他們現在在北京租的是房東家的一個房間,和房東共用廚房、衛生間。即使這樣,每個月的租金也要1100元。吳淑榮術後服用的抗排異反應的藥物,每個月需要6000元,再加上去醫院檢查、乘車、伙食等費用,每個月的花銷都要近萬元。吳淑榮已經下崗多年,沒有經濟來源,靠劉德利每個月1100多元的工資維持在北京的生活,實在是杯水車薪。不過劉德利夫妻已經打算好了,准備過一段時間,在北京郊區租個房子住,這樣可以省點兒錢,然後賣掉伊春的房子,籌集繼續治療的費用。
現在,劉德利夫妻最盼望的就是半年的復查期快點過去,這樣他們就可以回到伊春的家中了,可以用看病剩下的錢買一個小房子。到時候,隨著吳淑榮身體對丈夫腎髒的日漸適應,服用抗排異反應藥物的量會大大減少,費用也會隨之降低,他們就可以重新開始生活了。
經歷了妻子被確診為尿毒癥,丈夫挺身捐腎的事件後,劉德利、吳淑榮夫妻表示,他們的感情更深厚了,他們的家也更溫馨了。今後的生活中,不管再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們都會樂觀地面對。
據醫生介紹,吳淑榮能在腎移植手術過後一個月,恢復得如此好,與丈夫、親人的親情關愛和自身開朗、樂觀的精神狀態是分不開的。
□本報首席記者林 琳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