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4日電 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2萬中國人中,有1.2萬人持的是勞務簽證。春天,他們像候鳥一樣飛過去,在中國老板的工廠、公司打工。秋天,伴著飄零的落葉,他們回到自己的祖國。在俄羅斯的日子,基本被辛勤工作佔滿,他們甚至無暇留意海參崴春天的樣子。
小鞋匠的家庭賬單
馬馬虎虎的『高薪』
在海參崴謀生的中國人並不都是腰纏萬貫的商人,更多的是為了改變生活境遇靠手藝謀生的打工者。他們靠勞動賺取血汗錢。俄羅斯青年巴沙對記者說:這些中國人乾最苦的活,賺很少的錢。
在海參崴勝利廣場臺階下面的背風處,記者邂逅了小鞋匠王曉東。王曉東老家在綏化市,幾年前全家遷居綏芬河,他與妻子一起到俄羅斯擺地攤修鞋。王曉東說,一般修鞋攤一天能收入二三百元人民幣,地點好的攤兒一天就是一張『老美』(100美元)。他和妻子的兩個攤地點都不是很好,加起來一天能保證三四百元人民幣的樣子。
像很多在這裡謀生的中國人一樣,王曉東也沒有合法的工作簽證。碰上俄羅斯警察盤查,他們就拿出二三百盧布意思意思,多數時候能順利過關。王曉東說,不能把護照帶在身上,否則會在警察局留下不良記錄,如果有兩次不良記錄,就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以後進不了俄羅斯了。在同一個地點掌鞋,警察也不好總『騷擾』他們,所以他們輕易不換地方。據王曉東介紹,在海參崴掌鞋的中國人有五六百人,基本上把這個行業壟斷了。俄羅斯人掌鞋比較笨,時間也長,競爭不過中國人。說這話時,小鞋匠滿臉得意。
我們對小鞋匠說,你現在的收入在國內可以稱為高薪了。小鞋匠說也就是馬馬虎虎。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他和妻子與另一對修鞋的夫妻合租一套房子,每家月租金近2000元人民幣;在俄羅斯,沒有手機不行,可手機又算是奢侈品,每月最少400元人民幣的費用;俄羅斯的蔬菜都是中國的,省著吃一個人一天也得50元飯錢;再除去意外『孝敬』給警察的等等,一個月下來剩三四千元人民幣就不錯了。
對於修鞋生活,王曉東感到滿足,這個收入比在國內時還是強多了。他的孩子在綏芬河上學,他打算多掙點錢,讓孩子多受教育。
手拎大鏟的候鳥族
乾活快被疑質量差
我們住的海參崴賓館對面有一棟在建的十幾層大樓,據說已經建了6年。這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工期長也是海參崴房地產價格昂貴的原因之一。
在俄羅斯的中國人之間流傳著一個笑話:一個俄羅斯工地,一罐和好的水泥沙漿正被吊上樓板,下班鈴響了,操作工停住吊車,下去吃飯。下午,水泥已經凝固,只好用打錘砸出來。好不容易砸妥又裝上一罐,不料運到中途又下班了。第二天,只好連水泥罐一起扔掉。
中國人嘲笑俄羅斯工人的效率,俄羅斯人也懷疑中國人的質量。
在勝利廣場附近的海濱,我們見到一支正在給花壇貼瓷磚的中國工程隊。經理是湖北孝感人小遲,本來他在哈巴羅夫斯克有個工程,只因這裡為慶典修築的花壇難以完工,他就帶著十幾個工人過來救急。小遲說,海濱這幾個花壇,俄羅斯人規劃的工期是兩個月。小遲經過簡單的計算,認為8天就可以完成。小遲的效率讓海參崴城管部門非常懷疑,開工第二天,幾個『城管』拿著鐵錘、?子,這裡敲敲,那裡撬撬,檢查了好半天纔滿意地點頭。
32歲的小遲已在俄羅斯經營6年,鋪起了『人脈』。俄羅斯缺少勞動力,每年都有人幫他聯系工程。他手下的工程隊裡,許多人是他的同鄉,還有人來自黑龍江省巴彥縣。小遲說,盡管中國工人的技術遠遠好於海參崴當地人,但是裝修死角的地方他們決不交給中國人,仍沿用自己的過時技術。這一方面緣於固執,還有就是對中國工人乾活的質量表示懷疑。
據介紹,建築行業的中國工人月工資在3000元人民幣左右,每年4月中旬過境,10月份回國,是真正的候鳥生活。
賣菜老湯的生意經
做這行,人要適應果菜的需要
每天6時30分(中國時間3時30分)天剛放亮,海參崴雪街13號都會人頭攢動。小商販到這裡批發果菜,然後到市場上零售。零售商90%以上是俄羅斯人,也有一小部分中國人參與其中。雪街13號的市場是海參崴四大果菜批發市場之一,主要由中國人經營。
我們到雪街13號采訪的時候,正趕上海參崴第一場春雨,地面上有些泥濘。批發果菜的小販已經離去,市場裡顯得很空落。所謂的市場,其實就是相對的兩排庫房,成集裝箱的果菜入境後,就隱匿在庫房之中。有人打比方說,如果中俄間的遠東地區海關關閉半個月,俄羅斯人將不知道怎麼生活。這話或許有些誇張,然而果菜市場基本由中國人支橕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我們選擇就近的一個庫門,認識了守在菜攤旁的老湯。老湯名叫湯玉勝,是雞西人,已經在海參崴經營果菜生意5年了。老湯說,到這邊經營果菜也是生活逼的。開始一句俄語都不會,只好邊乾邊學,現在已經可以應付眼前的生意了。老湯告訴我們,兩頭都有代理公司,他只負責市場批發。公司在牡丹江抓貨,一周能過來兩個集裝箱。每集裝箱果菜關稅20萬盧布,相當於1公斤果菜的關稅2元人民幣左右。去掉流失水分的分量,利潤已經很少了。說起國內的蔬菜生產,老湯還是有一些自豪,認為無人可比。比如,海參崴市場上曾出現了土耳其柿子,這種柿子皮厚、耐儲,俄羅斯人很歡迎。此後不久,中國的壽光就培育成功類似品種。勞動力廉價、運輸途短、質地相似,很快就取代了土耳其柿子。與老湯同一庫房的小楊是另一種經營方式,在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後,小楊開始從聖彼得堡批發美國橙子等高檔水果到當地銷售,據說價格高,利潤也大。
庫房裡比較陰冷,老湯說冬季只有2℃,適合果菜的儲存。『人在這種溫度下是不是太冷了?』老湯說,人只能適應果菜的需要。他挪開大腿,讓記者看桌子下面,原來那裡吹著一個暖風。在寒冷的冬季,靠這個小暖風取暖只能是略勝於無。老湯他們無論如何搞不明白,擁有廣闊土地的俄羅斯遠東地區,卻要靠中國的菜籃子吃菜。這大概就是民族特性的不同吧!中國人的吃苦耐勞是有目共睹的。
修車工的異國生活
為將來甘心他鄉吃苦
在俄羅斯,實行右側通行的交通規則,可是大街上跑著的車多數是右舵把的,害得我們不得不在車流中上下車。當地中國人告訴我們,俄羅斯是日本的垃圾汽車市場。許多在日本發生過車禍的車輛被運到海參崴,經過修配廠的修補,賣給俄羅斯人重新上道。中國人李春鳳經營著海參崴最大的汽車修理廠。他那佔地750平方米的修車廠可以同時修理50輛汽車。李春鳳說,每年的4月到11月,修車生意根本忙不過來。整船的舊車停進庫裡,然後俄羅斯車主就天天催貨,很多當地人開的汽車都在這裡重新整裝。
在李春鳳的修車廠,記者見到24歲的小伙子劉真濤。小劉老家在鐵力市,20歲開始學習刮膩子、噴漆,曾經在哈爾濱會展中心附近的修配廠乾過,那時候月收入2000元左右。經過朋友的介紹,小劉到了李春鳳的修車廠。小劉說,護照是老板給辦的,伙食統一安排,住的地方也是老板租的,除了乾活吃飯,他們沒有太多的想法。他們從老板手裡買修車的原料,然後按35%提成,一般情況下每月純收入6000元左右,老板根據他們的需要,把工資打到他們提供的國內賬戶上。來自哈爾濱市南崗區的小伙子梁金龍已經在海參崴工作3年。記者詢問小梁,想不想找個俄羅斯姑娘成家?小伙子沈吟一下認真回答:俄羅斯姑娘太開放,再說語言也不通,我們很難融入俄羅斯社會。這些勤懇的小伙子,除了與來修車的俄羅斯人打交道外,很少有機會接觸俄羅斯社會。他們就是在這簡單的接觸中,學會了一些俄語,可以用俄語洽談業務,也對俄羅斯有了簡單的認識。
李春鳳告訴記者,在海參崴有來自黑龍江省以及河南、河北、江蘇等地的1000多個修車工,分別在60多家汽車修理廠工作。他們的生活比較單調,賺錢是第一目的。與俄羅斯人的觀念不同,這些小伙子不太在意目前是否舒適,他們是在計劃著明天和將來。
走近好望角1號
感受『候鳥』的警惕
好望角1號是一個好聽的名字。這裡原來是俄羅斯海軍宿捨,被一個中國人承包後,租給來俄打工的中國人,成了當地的幾個華人聚居區之一。由於語言不通,加上文化的差異,生活在這裡的中國人很難融入俄羅斯社會。
俄羅斯時間17時左右,打工的中國人開始陸續下班,回到他們生活的地方。我們提前一個小時,在向導的帶領下尋找好望角。一路上是與這個美麗的名字毫不相稱的破碎路面,俄羅斯司機忍不住低聲嘟囔,我們聽不懂他的抱怨,但可以感受到他的壞情緒。
好望角1號兩面環海,海濱有一些俄羅斯家庭在燒烤度假。好望角1號樓外沒有中國人的身影,我們詢問幾個『黃面孔』,卻得知他們都是朝鮮人。將近18時,陸續有幾臺面包車開回來,車上下來的纔是中國人,中國人比其他國家來的打工者收工更晚。沒有人願意跟我們交談,所有人都投來警惕的目光。這些來自中國的『候鳥』,似乎隨時准備驚悸著飛走。見我們拿起相機拍照,他們迅速走進樓洞,淹沒在好望角深處。
與好望角裡躲躲閃閃的中國人不同,在我們居住的賓館,有幾個忙忙活活的中國人很是主動,看到有中國人住宿在這裡,馬上遞上卡片,表示可以幫助介紹俄羅斯妓女。在這個國家,色情業是合法的。向導提醒我們,少與這些人搭訕,如果與他們換盧布,很可能遭到警察拘問;如果通過他們進行色情交易,很可能遭到敲詐或搶劫。他們是受俄羅斯人僱用、專門宰中國游客的『伙計』。這些看起來好象已經融入俄羅斯社會的黃色面孔,維系著一種無賴式生存。這樣的生存方式,破壞了中國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