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4日電 油畫家張傑,幾十年來游走於哈爾濱的大街小巷,繪下以哈埠獨具風采建築為主題的畫作千餘幅。
打開他的畫冊,就像打開老哈爾濱人記憶的閘門,斯大林公園、聖·伊維爾教堂、同濟商場……這裡有人們記憶中的地方,更有早已不復存在的建築,他用畫筆記錄著昔日哈埠的獨有風情。
在文革中被拆毀、曾位於博物館廣場中央的聖·尼古拉教堂,是張傑幼時的記憶標志。2000年,張傑根據資料照片和記憶印象,完成了油畫《逝去的鍾聲》,展現的就是風雪中的尼古拉教堂。畫作展出時,吸引了很多老哈爾濱人,一位70多歲的工大教授說:『一看這教堂,就想起我剛被分配到哈爾濱的那段時光。』另一位女教師則記起,當年拆教堂的就有她的學生。
除了這些消逝的建築,張傑也鍾情於描繪現存建築的昔日風貌。1982年年末,張傑在道外區靖宇三道街的一個小巷前停下來,他覺得,這個中華巴洛克式建築的巷子很有特色,他不顧當時的寒冷,迅速將畫完成。在後來展覽時,受到很多老道外人的喜愛,他們激動地說,這幅畫把小巷牆壁上的斑駁痕跡都畫了出來,很有80年代初道外小巷的感覺。時光流轉,雖然老巷仍在,但舊時光景只能在張傑的畫紙上窺得一斑,畫中不可替代的親切感引起了有心人的共鳴。
張傑說,他希望將昔日哈爾濱獨特的風姿記錄在畫中,讓人們記起『老哈爾濱』的風采。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