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5日電 全國耕地面積以每年1800多萬畝的速度減少,到2005年底已逼近18億畝的底線。我省連續5年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實現佔補平衡有餘,新增耕地儲備5.2萬公頃。但受『地大物博』觀念影響,違法用地、浪費土地現象依然存在。因此必須樹立資源懮患意識、資源節約意識和科學發展意識,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
土地資源面臨逐漸減少危機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和振興老工業基地步伐的加快,我省新增建設用地已由2001年的3000公頃上昇到2004年的10000公頃,用地指標緊張的問題日趨突出。省國土資源廳助理巡視員李頂勛說,雖然我省人少地多,但土地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仍面臨著逐漸減少的危機,因此必須防患於未然,加強宏觀調控,開源節流,纔能為全省經濟發展提供可永續利用的資源保障。
我省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但由於土地經營方式較粗放,土地投資強度低下,集約化利用程度不高,特別是一些老工業企業,單位面積土地上投入的資金量低,土地生產力水平低,利用整體效益差;我省中低產田佔基本農田總面積的1/3,單位面積產量還很低;由於退耕還林、農業結構調整和災毀等原因,人均耕地面積呈略微下降趨勢;土地質量下降,水土流失面積佔總面積的1/4,平原區土地鹽漬化嚴重;後備資源雖多,但需投入資金多,開發整理復墾難度大。因此,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土地仍是大勢所趨。
開源:復墾治廢潛力大
我省積極挖掘現有土地潛力,通過土地復墾、治理廢棄地和盤活城鄉用地等措施,使土地資源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發揮優勢,依靠土地整理復墾『生』資源。我省可利用耕地後備資源143.5萬公頃,采礦形成的廢棄地多達11.48萬公頃,整理復墾空間很大。5年來共投資5.9億元,啟動實施了牡丹江寧安玄武岩臺地客土造田、穆棱『百裡金川』、黑河『萬裡金溝』等157個大項目,實現耕地儲備5.2萬公頃。寧安玄武岩臺地造田項目在寸草不生的裸岩臺地客土造田9200多畝,使享譽中外的『響水大米』產量增加30倍,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變廢為寶,向廢棄地『要』資源。將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周邊地區面積達2100平方公裡的生態功能已經完全喪失的重度鹽鹼地規劃為建設項目用地,既活化了土地資源、遏制了災害蔓延,又拓展了建設項目用地空間,延伸了產業集聚,同時減輕了建設用地的壓力。目前,哈大齊地區規劃利用廢棄地已經變廢為寶,引起國內外投資者的廣泛關注,成為招商引資的熱點,目前已有200多個項目入駐該區安家落戶。
立足挖潛,盤活存量『增』資源。作為老工業基地,歷史上形成的用地格局不夠合理,大中城市工礦用地較多,農村居民點分散、規模小佔地多。通過實行工礦企業『退城進郊』、『退二進三』政策,大力推進舊城改造,同時開展『撤村並點』、『撤隊進場』和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盤活了城鄉建設用地。
幾年來,我省通過環境治理新增牧業用地13.3萬公頃,工程治鹼恢復利用災毀地4.2萬公頃,煤城塌陷區恢復治理面積1500公頃,盤活城鎮存量建設用地2.1萬公頃,盤活村鎮建設用地9000公頃,優化了城鄉用地結構。
節流:加強調控嚴防圈地浪費
在增加土地資源的同時,我省以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重點為切入點,著力推進國土資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建立起節約集約用地的長效機制,加強宏觀調控,嚴把土地供應『閘門』。
嚴格實行總量控制,統籌安排區域和行業用地數量及空間布局,調整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城市建設用地必須嚴格控制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之內,不得越權調整規劃和突破用地規模;按照科技優先、重大基礎設施優先和集約高效的原則,支持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實行用地計劃指標指令性管理,切實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總量。
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從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要求出發,控制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強供地項目的用地定額和投資強度審查,批准的用地項目必須符合規定的用地定額標准。
加強建設用地批後管理。對已按批次批准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的建設用地供應情況,實行年度跟蹤檢查制度。對上一年度批後土地供應率達不到70%的市、縣,暫停辦理農用地轉用、土地征收審批手續,並相應核減下一年度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
加強新供應土地利用情況的監管。防止虛報投資造成的圈地行為和土地浪費現象;土地使用者不按約定條件使用土地的,土地管理部門有權解除合同,收回土地使用權。
[鏈接]我省土地肥沃後備資源豐富
我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公裡,佔全國土地面積的4.9%。目前全省耕地保有量為1171萬公頃,佔農用地的29.7%,人均耕地和農民人均經營耕地面積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耕地和林地面積居全國第一位。
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黑土、黑鈣土、草甸土面積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67.6%,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有近160萬公頃可墾宜農荒地,未利用土地是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0倍,且全省各地均有一定數量的分布,有利於開發利用;相對集中質量較好,分布在三江平原東部、大小興安嶺和黑龍江沿岸,主要集中在農墾。工礦廢棄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大煤城』及大慶等工礦城市周圍。未利用的建設用地資源主要集中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和綏化市等大的廠礦企業。後備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的潛力巨大。
[背景資料]我國耕地退到18億畝底線
『十五』期間,全國耕地面積淨減少9240萬畝,年均淨減少耕地1848萬畝。2005年耕地面積為18.31億畝,比上年淨減少542.4萬畝,全國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畝降為1.4畝。我國耕地已經退到18億畝的危機時刻。
『十五』期間我國土地利用變化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由於工業化、城市化加快,投資規模逐年加大,各項建設用地需求量大,佔用相當數量的耕地;二是生態退耕數量大,這是耕地面積減少較多的主要因素。
據統計,2005年減少的耕地面積中,建設佔用318.2萬畝,其中當年建設用地208.1萬畝,同期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460萬畝。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和規劃,『十一五』期間全國要保證18億畝的耕地保有量,未來5年全國只有3100萬畝可減少耕地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