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特色』村支書的特色致富路
2006-05-28 05:54:1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 賈傑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28日電 在齊齊哈爾市,有一個黎明村。這個村家家搬進了磚瓦房,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超過5000元。村裡一位老奶奶說:『俺這窮地方,能過上如今這富日子,多虧有個好帶頭人啊!』這個好帶頭人就是黎明村的黨支部書記王文君。王文君當了27年黨支部書記,還是全國勞動模范和齊齊哈爾市人大代表。他用現代理念和實乾精神帶領全村乾部群眾大膽創新,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管好企業每一分錢

  62歲的王文君是個與黑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莊稼漢,方臉、高個頭、身體粗壯結實。16歲就在生產隊裡乾活掙工分,趕了13年大車,當了11年生產隊長。黎明村人多地少,土地大多還是沙包地,自然條件差,許多人都唉聲嘆氣,埋怨老天爺不公平。每當聽到這些話語,王文君就眉頭緊皺,一言不發,使勁地抽著旱煙袋……是啊,窮地方怎樣纔能富起來呢?

  1984年土地承包到戶後,很多人買了汽車搞運輸、養殖、到菜市場搞批發……而王文君看到很多村民還停留在溫飽線上,一種共產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他瞄准城市建築行業發展需要,利用黎明村貼近城市的地理優勢發展建材業,在村裡建起了磚廠。他放棄很多掙大錢的機會,來到村管企業,當起了黨總支書記和企業公司經理,一乾就是20多年。

  在他眼裡,管企業和農民過日子一樣,要把錢抓回來,還要把錢用在刀刃上。如何管好集體企業,首先要身正。他本人不包地,不經營任何私營企業或商服,一心撲在村裡的工作上。賬目一個月清理一次,花錢得經過嚴格審批。有人背地裡罵他是『守財奴』,他卻說,只要能為黎明村的子孫後代看好這份家業,這個『守財奴』就一定當下去。

  黎明村在致富的路上起步了。1996年,黎明村就實現產值5700萬元,人均收入4099元,固定資產2000萬元,集體積累2000萬元。

  不斷壯大集體經濟

  見到了王文君,纔知道什麼叫『真人不露相』;了解了王文君,纔知道『海水不可斗量』。正是這個朴實憨厚的農民,帶領村民走上了特色的致富路。別人都在搞個人承包,他偏走集體管理的路子。他的答案是如此簡單:目的就是壯大集體經濟,減輕農民負擔,帶領群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走『富了和尚窮了廟』的路。

  為了讓黎明村農民都能走上富裕之路,他帶著村民到全國各地考察,學習人家的先進經驗,回來後就在村裡建起了早甘藍種植基地,並相繼投資400多萬元辦企業,全村有建材、化工、運輸、商服、加工等五大行業為主體的各類企業11家。村辦企業發展了,農民應交納的農業稅和八項統籌費都由集體經濟承擔。從1985年到現在,村集體共為農民承擔各項費用1000多萬元,農民負擔為零。

  20多年來,黎明村投入80多萬元建起了標准化的黎明小學校;投入75萬元建起了三層共800平方米的村衛生所;投資80萬元蓋起了高標准的老年活動室。1998年黎明村修建了村委會辦公樓;2002年又投資200萬元為黎明小學新建了面積2200平方米的現代化教學樓;投資75萬元修建了1100延長米的村內標准化硬化路面主街道,安裝了路燈、自來水、電話、有線電視,還通過每塊磚只收5分錢的補貼方式幫助18戶農民建起了園林化別墅式住宅小區,設立了文化圖書館、文化娛樂室和農民技術培訓學校等教育娛樂設施.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