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9日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個老話題,卻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贛南革命老區『建設』出了新意。本月中旬,記者專程去贛州進行采訪,一個揮之不去的思考是———我們要向贛州學習什麼?
贛州新農村建設的新方法
贛州先於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年多來取得了許多社會好評、農民得好處的成果。記者感到,贛州建設新農村實施運用了一整套『土生土長』的新方法。
其一,建立一座工作平臺,成立強有力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強有力的第一個標志是,組長由各級黨政部門『一把手』擔任,正所謂『千難萬難一把手重視就不難』。另外,組員由全部涉農部門主要領導組成,項目實施起來便利通暢。更重要的,實現各項涉農資金捆綁使用,避免了『撒芝麻鹽』現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二,政府對新農村建設定項補助,且以實物投入為主。補助比例,公共項目(如村屯主乾道)政府佔大頭,個人項目(如廁所等)農民佔大頭。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引導作用,農民要發揮主體作用。
其三,發動、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積極性。政府將引導支持的新農村建設項目公諸於眾,選擇村民有積極性的村屯進行試點。而且由試點村的『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籌集管理建設資金,簽訂建設合同,督促工程進度,監管建設質量。從而解決了那些政府難以解決或解決不好的問題。
其四,從農民最關心、最容易見效、也是最容易辦到的事情抓起。贛州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為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迅速改善了村容村貌和農民生活水平,進而推進以『五新一好』(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的新農村建設內容。
哈爾濱市新農村建設的『贛州影子』
記者在贛州的幾個村屯采訪,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就是哈爾濱市新農村建設中的『贛州影子』。
就涉農資金捆綁使用來說,通河縣已有兩年多的實踐。這個縣共整合資金7700多萬元,對全縣16個村進行扶貧開發整體推進,實現道路全部硬化,自來水、有線電視全部入戶,配套畜牧站和衛生所,村村落實脫貧項目。
巴彥縣興隆鎮民主村,相關部門一般只提供材料費,村民積極投勞,一年多接連修了10座水泥橋,大大改變了村裡的交通狀況。而雙城市杏山鎮順利村,在幾乎沒有外界支持的情況下,村民集資投勞,修了兩三公裡的磚路和沙石路。
五常市二河鄉新莊村,多年來依靠村民自治,化解了老矛盾,發展了新產業,村集體經濟實現『扭虧增盈』,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安居樂業。
阿城市料甸鄉紅新村,90%以上的勞動力在日本、韓國打工,人人年收入超萬元,條條村路整潔優美,家家戶戶一塵不染,被譽為龍江第一新村。
我們與贛州的差距有多大
贛州與哈爾濱市人口總數相近,但農民比例比哈爾濱市高,財政收入卻比哈爾濱市低,農民人均純收入哈爾濱市也比其高出1200多元。從經濟結構及財力上比較,贛州新農村建設中做到的,我們沒理由做不到。
哈爾濱市不乏農村建設典型,但只是分散的『點』,沒有畫成線更沒連成片。而贛州新農村建設遍地開花結果,我們的不足是推進力度不夠,缺少科學有效的機制。
贛州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投入和受益的主體也是農民,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到位、踴躍參加、事半功倍。而我們對新農村建設的宣傳發動剛剛起步,缺少激情與活力,對新農村建設怎樣切入、選擇什麼地方作為突破口,多數地方還在猶豫和觀望。
贛州對全部中心村屯都進行了中長期規劃,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引導,新農村建設在『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的前提下,實現了『三配套』,即『基礎設施、社區服務和房屋設計配套』。而哈爾濱市只有個別村鎮進行了規劃,絕大多數沒有規劃,結果是新房多新村少、生產發展生活環境『髒亂差』。
贛州乾部建設新農村上下一條心,九牛爬坡個個用力,並運用科學機制進行監督考核。而我們不少乾部還存在畏難情緒、觀望思想,對新農村建設『等項目、要資金、靠別人』。『正確路線確定之後,乾部就是決定因素』,乾部的思想問題解決不好,新農村建設就是『水中月、鏡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