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9日電 近日,記者對哈爾濱市部分醫院及百餘名患者進行了調查,被采訪者中約四成的人習慣自診自治,身體不舒服『硬挺』或到藥店買藥。理由是醫院就診費用高,大醫院人多程序復雜,對醫生缺乏信任等。有關人士指出,自診自治雖然看似省錢省力,但是容易延誤病情,用藥安全也難以保證,其結果也許得不償失。
嫌就診費用高
24日,市民劉女士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表示,她很怕去醫院,擔心費用太高。『掛號費倒沒有多少錢,可之後的一系列檢查讓人難以承受,有時檢查做了一大堆,最終醫生診斷是「沒事」。』另外,醫院的藥費比較高,她的母親前段時間在哈市某大醫院住院,用了一種名為『輸血寧』的藥物,醫院收費為每瓶39元。劉女士到藥店一問,藥店的價格為9.8元,而出廠價只有4.3元。
一些市民表示,看病花錢沒錯,但哪些錢該花,哪些錢花的冤枉,老百姓心裡沒譜,因此到醫院看病得先看自己的錢足不足。
就診程序復雜
被調查者表示,大醫院人多,就診程序也比較復雜,看個病沒有大半天不行,有的還得兩三天。市民陳先生前兩天得了感冒,到醫院掛號排隊,就診排隊,檢查也排隊,樓上樓下,樓前樓後一頓轉,忙了一個上午,醫生診病加起來不到10分鍾。
在某公司工作的白領孫小姐說,小醫院人少,醫生也挺客氣,可是患者不信任小醫院的水平。大醫院水平高,就是看病流程不太合理,患者就診跑斷腿。
對照廣告治病
在調查中,一位魏女士說:『現在不少廣告都會明確告訴你,什麼癥狀是什麼病,吃什麼藥。有時我就會按照廣告上說的做,比上醫院排隊花錢省事。』
市民辛先生表示,他有病直接去藥店,把自己的癥狀告訴執業藥師,有些執業藥師會推薦一些藥,他自己再做選擇。記者問他,執業藥師或營業員並不能診斷疾病,難道不擔心藥不對癥?他認為,看病能省則省,萬一不行再去醫院。
自診自治不可取
哈市一位醫院院長認為,患者所反映的情況在醫院的確存在,有關部門和醫院也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有些措施已經在向利於患者的方面發展。但不少百姓自診自治弊大於利,其最大的弊端便是誤診誤治,延誤病情。他舉了一個病例:近日,一位長有巨型子宮腫瘤的女士到醫院就診,根據病情醫生推算,發病至少有兩年時間,而該患者一直以為是自己的肝炎發病,服用治肝藥物。
這位院長說,目前政府應該采取措施廢除醫院自定的各種增收的『土政策』、『潛規定』,重拳整改醫生收『回扣』;醫院流程合理設計,盡量讓患者節省就診時間和路程;按醫療服務運行成本制定公平合理的價格;完善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引導患者小病進社區,大病去醫院;出臺相關政策,減少中間環節,抑制藥價虛高,降低醫院、藥店之間的差價;擴大醫療保障體系的覆蓋面,盡快讓廣大低收入的民眾擁有基本的醫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