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市民就醫陷入『怪圈』 社區醫院成『擺設』
2006-05-30 13:27:27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王劍青 任清海 張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點擊放大】

  東北網5月30日電 去大醫院看病費時費力費錢,人們卻拼命往大醫院擠;『安紮』在家門口兒的社區醫院既方便又便宜,人們卻『不屑一顧』———

  從4月12日起,哈爾濱市道外區在哈爾濱市率先推出社區衛生服務雙向轉診制試點工作,根據患者病情本著患者自願原則,區直二級醫院將為社區衛生服務站上轉的患者提供優先就診、免收掛號費、診查費,住院床位費減免15%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然而,截至昨日,該規定實施一個半月的時間,僅有11名患者通過該區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上轉至區直二級醫院。為了減輕群眾的負擔,衛生部門做了大量工作,並推出一系列優惠措施,但老百姓為什麼還不認可社區衛生服務呢?

  5點起床排了35號

  『在大醫院看個病簡直太難了,排了一上午還沒有看上。』15日上午,在哈醫大一院普外科診室門口,陪母親來看病的張德龍向記者發著牢騷。『我和媽媽早上5點多起床,6點鍾就從家裡出來,可還是排到了第35號。等了一上午還沒取到檢查結果,中午只好到外面對付一口,下午接著看。』說起在大醫院看病的經歷,家住道外區的張雲芝大娘也有著一肚子的『委屈』:『年初,我的腰疼得直不起來,兒子帶著我去南崗區的一家大醫院檢查,結果從掛號到看病、拍片、取藥,哪都要排長隊,樓上樓下折騰了小半天。』

  看病就像『趕大集』

  15日、16日上午,記者在哈醫大一院、省醫院和市第一醫院看到,從掛號的大廳到看病的各科診室,從做CT、拍片、化驗等各項檢查到劃價、取藥的窗口,都是『人山人海』。在哈醫大一院的普外科診室門口記者看到,短短的走廊裡擠滿了人,因坐椅數量有限,很多患者和家屬一直站在走廊裡焦急地等待,還不時地詢問導診醫生:『到我了嗎?』『前面還有幾個人?』候診的走廊裡四處彌漫著汗味。

  社區醫院成『擺設』

  與大醫院的車水馬龍、人滿為患相比,哈爾濱市很多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呈現出門庭冷落、人丁稀少的『慘淡』景象。一周以來,記者走訪了道裡區、南崗區及道外區的幾家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發現,80%左右的社區醫療服務機構都是冷冷清清,患者稀少。在道裡區河柏社區的醫療衛生服務站記者看到,新裝修的就醫環境十分整潔乾淨,各診室內卻沒有幾個患者,只有靜點室內躺著幾個正在點滴的老人。

  偏見多信任少

  去大醫院看病離家又遠又費力費錢,可市民依然趨之若騖;家門口兒的社區醫院又方便又便宜,百姓為何『不屑一顧』?近日,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市民發現,百姓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技術的不信任是他們『捨近求遠』的主要原因。

  家住道外區東萊社區的岳大娘說:『我有病時兒女都帶我去大醫院檢查,主要是考慮大醫院醫生醫術高,經驗多,一些病能夠及時確診,不會被耽誤。雖然費用高,但是看著放心。』家住香坊區電碳社區的李大爺說:『小醫院儀器少,有名氣的醫生、專家也少,有些病診斷不明白,反過來還得去大醫院,更耽誤事。』家住道裡區河松小區的高先生說:『去大醫院從檢查到治療總感覺比較正規,醫療服務質量有保證,還可以享受醫保。』

  據了解,市民不願到社區醫院看病,很大程度上是百姓對社區醫院存有偏見和不信任。

  專家提示

  雙向轉診:小病不出社區

  今年2月,衛生部出臺相關文件,將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同時,推行雙向轉診制度,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按轉診原則將危重病人迅速轉至上級醫院,此為上轉診;轉診病人持『雙向轉診單』到對應的醫療機構就診;轉診病人病情穩定後,上級醫院應及時將病人轉回基層醫院進行康復治療,此為下轉診。這樣就可以實現『小病不出社區,大病及時轉診』。此外,社區醫院還將推行『首診制』。即居民的常見病、多發病先到社區醫院,由社區醫院根據每個居民的實際需要進行轉診。

  雙轉病患:享受部分優惠

  據了解,道外區在哈爾濱市率先推出社區衛生服務雙向轉診制試點工作,當天就有5名在化工辦事處金山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診的患者,被通過雙向轉診『綠色通道』轉至位於道外區的市第七醫院。

  據道外區衛生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目前,在道外區有3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分布在22個街道辦事處,覆蓋全區60萬人口。為推進雙向轉診工作,該區還出臺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雙向轉診實施細則》規定,本著患者自願、就近轉診的原則,同時根據患者病情有選擇地轉至上級醫療機構。

  區直二級醫院將為社區衛生服務站上轉的患者提供優先就診、免收掛號費、診查費,住院床位費減免15%,處置費減免10%,百元以下的大型設備檢查費減免10%,百元以上的單項檢查費減免20%等項目的減免優惠政策。今後他們將進一步加大社區服務站的宣傳力度,並逐步為社區內的群眾建立醫療健康檔案,社區醫生對社區內的患者要定期走訪,提出合理建議,讓社區醫生真正成為群眾看病的參謀,讓群眾真正體會到『小病進社區,大病去醫院』的好處,使『小病進社區,大病去醫院』成為群眾的一種自覺選擇。

  『怪圈』

  解決辦法

  去大醫院看病就一定好嗎?據哈爾濱市一位大醫院的外科醫生講,過多、過於集中的患者必然使醫院的就醫環境、醫生的服務態度及就醫時間等受到極大影響。以該院外科來講,醫生每天平均要看40餘個患者,除了正常檢查外,還要看片子,分析病情,醫生有時忙得連上廁所、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

  道外區一位大醫院負責人介紹說,現在不論什麼樣的病人都擠到大醫院來看病,這樣不但大家要排大隊,還造成醫生和醫院的診療設備超負荷地工作。大醫院的主要功能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難病人,現在卻收治了大量的常見病、一般病患者,既浪費了寶貴的衛生資源,又加劇了看病難的現象。其實一些常見的小病,社區醫院完全可以勝任,如果一些患者能夠在小醫院診治,百姓就診難的狀況就可以得到一定緩解。

  時下,『生病就要做全面的檢查』已經成了患者的一個誤區。有關專家提醒市民,並不是每一種病都需要做全面的檢查,有些患者去醫院看病,花好幾百元,做了一系列的檢查,最後確診就是普通的感冒,只需要吃點兒常用藥,休息一段時間就會好,但很多群眾總是以為『做了檢查心裡纔放心』,其實沒有這個必要。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