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探秘『雙城現象』: 培育『生金』沃土
2006-05-31 15:56:56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31日電 企業能不能紮下根,就看服不服當地的水土。

  『別看飼料漲價,一頭(奶)牛照樣掙3000元。』太陽照在岳樹民黑紅的臉上,這位雙城杏山鎮的農民,曾因多病而貧窮,而今靠養奶牛讓小日子紅火起來,家底由負債3萬元變成了積蓄30多萬元。

  岳樹民的經歷是雙城上萬個奶牛專業戶的寫照。

  雙城是平原農業縣,除了肥沃的土地之外,其他資源稀缺。農民除了種地,很難找到其他的出路,但光種糧食,很難讓大多數農民盡快富裕起來。

  農業大縣、產糧大縣,最大的資源是勞動力和糧食。最大眾化的選擇,是將糧食變成『牛雞豬』;而最好的選擇是再把『牛雞豬』變成食品。這樣的選擇,雙城在計劃經濟時代就做過嘗試,甚至湧現出紅極一時的全國知名品牌,如『雙工』牌嬰兒奶粉、『喜豐收』牌烤醋等。

  然而,計劃經濟的成果,並不被市場經濟所接受,以『雙工』牌奶粉為代表的雙城食品,逐漸銷聲匿跡,雙城乳品廠和數千奶農,同時成為政府的包袱。

  雙城地產乳品業的衰落,根源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極度不適應。

  那時,還沒有招商引資的概念,更沒有這方面的優惠政策。但是雙城首先想的是救活一些養牛戶,繼而讓他們富起來。與雀巢取得聯系後,雙城市感到這家企業可以在預見的期限內,讓雙城的奶農們解除憋奶之苦,於是雙方走到了一起。

  1990年,雙城雀巢公司投產,雙城經濟社會發展也由此揭開新篇章。

  15年來,雙城奶牛飼養量由兩萬多頭,增長到現在的22萬多頭;糧食產量由6.5億公斤,增長到17.5億公斤,且不再賣糧難。全市65%的農村勞動力離土不離家,為雀巢養奶牛。全市農民人均收入由500多元增長到4600多元,其中65%來自以養奶牛為主的畜牧業。全市財政收入由2000多萬元增長到6億多元,其中65%來自以雀巢為首的食品加工業。

  找到了雀巢這把打開縣域經濟發展大門的『金鑰匙』,雙城開始大規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建立種養加產業鏈,培育能夠讓農產品『龍頭』企業紮根的『生金』的沃土。他們已明白,作為資源極度匱乏的平原農區,必須走植根於種植業、拓展於養殖業、深化於加工業的路子,這就是雙城的實際。

  咬定青山不放松,抓住機遇不動搖,為了建設全國最大的食品加工基地,雙城把國內外知名食品加工企業,列為近年來招商引資的重點,娃哈哈、旺旺、匯源、大眾雨潤、菊花等食品加工企業雲集雙城,這些尚未全部投產的企業群,去年就為雙城納稅近5000萬元。它們的意義不僅如此,而是使雙城初步建立了從原糧到肉蛋奶,門類齊全覆蓋全市農業生產的食品加工體系。

  依托自己的資源走出的產業化之路,是雙城經濟迅速發展的根本。

  這些在土地上開闢出的財富之路,既符合雙城的市情民意,又趨於世界農業經濟發展潮流,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