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高校科研成果富礦遭遇轉化難 學校、企業、政府都有責任
2006-06-01 14:34:5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周小月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日電 在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進程中,需要大批高新精尖的成果來支橕。我省高校科研能力在全國屬前位,每年研發的可轉化技術成果約300項,與企業簽訂轉化合同的只有兩成。癥結在哪?一直從事高校科研轉化工作的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學校、企業、政府都有責任。』

  高校的反思:成果要看市場需求

  這些年我省高校成果轉化亮點頻現,但許多科研成果通過鑒定便束之高閣的現象仍普遍存在。東北農業大學科研處處長鄭秋?認為這值得高校和科研人員反思。

  從企業看,需要的是立竿見影、成熟的科研項目,而高校的許多科研成果卻處在『半成品』階段,離市場需求還有很大距離。科研人員只是完成了實驗室的研究階段,往往沒有進行中試。而中試階段的研發,需要團隊的配合,更需要大量風險資金的支持。這是教師、科研人員和高校無法解決的難題。

  一位完成過多項研究課題的老師說:『對我們而言,只要科研立項通過鑒定,在評職、評優中能加分就萬事大吉了。如果能轉化出去,掙點錢當然更好,但如果難度太大,我們也就不費心勞神了。』

  哈爾濱理工大學科研處副處長黃吉勝說,正是這種工作機制,無形中導致教師在選課題時只盯住技術含量,忽視對科研選題進行市場調查分析,其成果與市場的距離可想而知。

  企業的反思:不能見『錢』眼開

  省內一家企業看好了一高校的成果,雙方簽訂了轉讓合同,可在實施過程中,發現一些技術難題企業無法解決。後悔了,便找高校要轉讓費,想解除轉讓合同。兩家最後不得不對簿公堂,法院裁定高校勝訴。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為了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政府將技術創新基金投向了企業。有的企業為了拿到政府的創新基金,就到高校找項目,與高校簽一個合作協議,可是一旦項目和錢拿到手,就將高校一腳踢開,自己單乾。遇到技術難題,再請其他高校的老師以技術服務的形式幫助解決。這讓高校和老師大有被『涮』的感覺。

  面對我省一些企業存在的問題,省教育廳科技處的同志們很是焦慮,為了讓高校的成果在省內最先開花,他們經常組織高校主動把可轉化的成果送到企業,可常遭到『婉言拒絕』。而外省的企業卻是拿著錢來誠心誠意地與我省高校合作,像哈工大、哈工程大學的許多成果都在省外開了花,這兩所高校民用產品的科研經費多來自南方的企業。

  政府的反思:二次研發投入不足

  國際上通行的公式揭示,一項高新技術產品的問世,要經過研發、中試、推廣應用三個階段,資金投入比是1?10?100。

  近年來,我省通過建立中小企業產業化基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專項資金等加大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財政對科技的支出位居全國同類省份中上游。但對科研成果的資金投入往往只夠研發階段,在中試階段、推廣應用階段的投入遠遠不夠。

  高科技成果轉化會帶來高收益,同時也存在著高投入失敗的風險,目前嚴重缺乏風險資金。大部分企業不願意介入前期開發階段,企業要現成的、成熟的、看得見效益的技術,這種現象已成為嚴重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

  專家認為,政府如果不能有效解決科技成果二次開發的資金、中試基地、風險資金等問題,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依舊難以提高。三方聯手:搭建轉化平臺

  『要破解高校成果轉化中的難題,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哈爾濱商業大學科研處副處長徐曉群認為。

  兩年前,我省出臺了『政產學研金介』結合的政策,這為高校成果轉化指明了方向。在政府有關部門組織下,由6所高校牽頭成立了6個校企合作委員會,省教育廳投入資金,確定了與企業合作的41個老工業基地振興重大項目和22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與此同時,省教育廳積極搭建高校成果轉化平臺,投入500萬元,組織高校與企業牽手,先後有13所高校與企業合作建立了25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一方面推進了高校成果轉化進程,同時也幫助企業提高了自主創新的能力,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黑龍江大學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先後與10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完成成果轉化近30項,幫助企業成功申報工程立項10項,為企業新增利稅2億元。

  企業作為未來社會創新的主體,要主動出擊,與高校共同建設好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對看好的、有發展前景的項目,要給予重金資助,讓高校的高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為企業增效。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