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日電 55年自強、自主的信念,橕起共和國水電設備的『半壁江山』和火電設備的『三分天下』。
55年求新、創新的歷程,打造出一艘承載著國家和民族品牌希望的動力產業巨輪。
走進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你定會對『超越渴望』這昭示著哈電機幾代人前進步伐的4個字有新的感悟。從昔日的賽馬場,到今天的現代化大型裝備基地;從國內第一臺8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誕生,到今天的世界之最70萬千瓦三峽機組的研制;從2.5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起步,到今天的65萬千瓦秦山核電的裝機……用55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100多年發展路程的哈電機人,正在用自主創新書寫更加燦爛的華章。
自主與合作的變奏
發展新中國自己的發電設備制造業。哈爾濱電機廠是在共和國百廢待興的歷史關頭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的。
當時,全國發電設備總容量僅200萬千瓦,且絕大多數是德國、美國、日本、瑞士等國的廠家制造的。可以說,當時中國自己的發電設備制造工業基本是空白。
上世紀50年代初,哈電機廠的老一輩技術專家參照從美國西屋公司帶回的部分技術資料,自主設計制造的800千瓦、總重5.04噸的立式水輪發電機在沈陽電工五廠作了總裝配運轉試驗後,安裝到了四川下硐電站,幾年後又遷裝到四川大涼山的蘇雄電站。這是我國研制的第一臺水輪發電機,它揭開了我國發電設備制造的序幕。
從此,哈電機人自主創新的腳步就從沒停止。第一臺25兆瓦空冷汽輪發電機、第一臺100兆瓦氫內冷汽輪發電機、第一臺100兆瓦水輪發動機組……共和國發電設備制造史上的一塊塊金牌、一塊塊銀牌,還有這無數個填補國家空白的『第一』,幾乎都被哈電機人攬入囊中。
世紀之交,作為『共和國長子』的哈電機,面對國內市場國際化的挑戰,卻不能再以『哈老大』自居了。中國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的滾滾車輪,使他們別無選擇地把自己放在國際坐標系下審視。為了能在國際競爭中求得生存,哈電機進入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和自主研發並舉階段,與國外先進廠家通過『技貿結合、技術轉讓』方式進行大型水輪發電機的國際合作生產。在大型水輪發電機組方面,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他們先後與8個國家的11家公司建立了合作生產關系,合作生產的大型水電機組品種達12個,共計56臺。在與國外廠家合作試驗、合作設計、合作制造過程中,哈電機的科研、設計、工藝、檢驗和管理水平都有了巨大飛躍。在火電方面,原國家電力部、機械部與美國WH公司簽約成套轉讓30萬千瓦、60萬千瓦機組技術,由哈電機生產。在這一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哈電機一面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產化、優化,一面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建重型車間、增添關鍵設備,新建大型試驗站等。自從第一臺6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在平圩電廠並網投運、第一臺3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在珠江電廠投運以來,哈電機先後制造了119臺計45900兆瓦汽輪發電機,裝備了54個火電站,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今,哈電機生產的30萬千瓦、6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完全替代了進口產品,成為國內火電裝備的主力機型。
但是,隨著對國際先進技術的跟蹤,哈電機人逐漸清醒地意識到,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到的。為此,他們在進行國際化合作制造、技術引進的同時,更加立足自我、自主研發,『創新』漸成企業競爭制勝的最大法寶。
自強與引進的互動
今年全國『兩會』上,當『自主創新』第一次被列入基本國策時,人們習慣性地首先掃視那些成名已久、佔據著商業舞臺中央的大企業。此時,高舉創新大旗的哈電機,在笑談往事中給國人提供的范例耐人深思———
上世紀60年代初,中朝決定在鴨綠江上合建雲峰電站,安裝4臺1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兩國協議向蘇聯訂制全部機組。可不久,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在制造一臺機組後突然撤銷合同、停止供貨、撤走專家。1962年,哈電機的三位副總工程師聯名上書周恩來總理,請求將雲峰電站的其餘3臺水輪發電機組交由哈電機制造,得到了周恩來總理和國務院的大力支持。哈電機沒有食言。1965年,他們生產的3臺雲峰機組陸續投入運行,性能優良,運行穩定,質量優於進口機組。該機組1980年獲國家質量銀獎,這也是中國電機制造業獲得的第一塊國家質量獎牌。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西安高壓電器研究所欲訂制出口短路為6500兆伏安的衝擊發電機,外商倚仗技術獨佔性開出了1000萬美元的高價,並斷言『此類發電機中國人設計不了,制造不出』。打破外商狂言的責任又落在了哈電機人的肩上。臥薪嘗膽,他們終於攻下了難關。有關科研技術人員共完成了31項理論和試驗研究課題,制造了兩臺樣機、1個定子端部模型,研制了大量的新結構、新工藝。這些成果,為常規大型汽輪發電機的開發和改進提供了寶貴經驗,對哈電機汽輪發電機技術水平的提昇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哈電機研制的中國首臺核電站主泵電機也是被『逼』出來的。1991年底,中巴兩國簽署了P300工程總合同,明確規定1999年末完成交鑰匙工程。其中的核反應堆主泵電機是核電站的心髒,原方案是從外國采購,但談了兩家外國公司後均因核封鎖問題而擱淺。在原核工業部的支持下,哈電機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承接此項任務,而這時離最終交鑰匙僅剩6年多時間。公司調動了精銳力量成立聯合設計組,確定了十幾個科研課題任務書,設計和科研平行進行。經過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首臺主泵電機於1997年11月由有關專家見證出廠,其主要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更為哈電機人超越自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從左岸哈電機與國外公司聯合中標14臺發電機組中的8臺並承制其中的兩臺整機、6個轉輪,到右岸哈電機獨立中標12臺發電機組中的4臺整機,短短5年時間裡,哈電機完成了從引進國外技術到自主研發的跨躍。特別是在三峽右岸的國際競標中,哈電機用自主開發的轉輪與左岸技術轉讓方的國外公司在同一個試驗臺上對比,並以其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獲得4臺整機制造合同,這是我國企業首次獨立承制世界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的設計和制造任務。
至此,哈電機不僅為我國大型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爭得了獨立的發言權,更開闢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新紀元。
制造與創造的對接
大三峽見證了哈電機不尋常的經歷:在左岸,他們是分包,在為阿爾斯通等國際巨頭打工;在右岸,他們成了主承包商,阿爾斯通開始給哈電機打工。
哈電機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偉章自豪地說,三峽右岸4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中標,標志著半個世紀以來,哈電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使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巨型水輪發電機組設計制造技術的夢想成為現實。
從左岸到右岸,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哈電機讓國人有理由忘掉那個令人氣短的『世界工廠』的標簽,也有機會掂量到『制造』與『創造』的不同含金量。在三峽右岸競標中,因為國內企業有了競爭能力,外國公司在三峽左岸時的壟斷價格被打破,以哈電機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創造了世界奇跡。
想當初,國家為了讓國內參與三峽電站建設的企業學到國際一流技術,實施了『用市場換技術、用重金買技術』的戰略,對三峽左岸投入1800多萬美元支付技術轉讓費。哈電機人十分珍惜那次與國際高端科技接軌的對話機遇。為回報國家為他們付出的高昂『學費』,他們別無選擇,只有背水一戰,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責任、使命沈甸甸地落到哈電機人的肩上,也成為他們創新的不竭動力源泉。
『國外公司的技術也不盡完美,也有很多的缺陷。』三峽右岸水輪機轉輪的主要設計者、哈電機高級工程師劉勝柱如今這樣評價他當初的『老師』。而幾年前,他剛看到老外的設計時,還認為完美無缺,想改進或者說想創新根本就不知道從何下手。
原來,挪威KEN公司交付給三峽的左岸轉輪技術,在性能上雖然達到了當時的世界領先水平,但在穩定性方面沒有全面達到合同要求,特別是存在一個高部分負荷壓力脈動帶,幾次改動都沒有得到使用者的認可,成為當時專家關注的焦點。後來這一問題被寫進了右岸的招標書中,誰能解決這個問題就優先中標。
『老師』的這一軟肋,成為『學生』創新的靶點。最終哈電機在右岸新轉輪的研究中,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采用新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在其他性能指標比左岸轉輪有提高的基礎上,在穩定性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完全消除了權威專家關注的高部分負荷壓力脈動帶。
創新,讓哈電機成為三峽工程中最大的贏家,也成為全國水輪機發電機組市場的最大贏家。有世界矚目的三峽工程作證,哈電機在國際舞臺的知名度扶搖直上,國內外重量級大訂單接踵而至。據介紹,這幾年哈電機簽下的像三峽這樣的巨型水輪發電機制造合同已經超過了30臺。
最新資料顯示,哈電機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中標的機組容量之大、臺數之多在世界水電建設史上已突破了紀錄。有專家稱,三峽工程全部的發電機組也只有26臺,而短時間內哈電機承攬的30多臺巨型水輪發電機制造合同,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新三峽。
走過自主與合作的變奏,歷盡自強與引進的互動,在制造與創造的對接中,哈電機當之無愧地成了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領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