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4日電 老稻戶擴種水田,新稻戶搶種水田。如今,水田在友誼農場第六管理區成了『香餑餑』,許多農戶『腦袋削個尖』楞往水田裡鑽,目的就一條:多種、多收、多賺錢。
據悉,今年這個管理區水田面積比上年增加25%,擴大到30000畝,佔總耕地的40%。但即使這樣,有的農戶還是『搶不上槽』。
水田, 『火』從何來,分析原因有三。
種水田——往昔『情有獨鍾』
種稻已有40多年歷史的第六管理區傍靠七星河,豐富的水資源和配套的水利設施,使這裡發展水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過去,老稻農習慣延用老式拋種法和小棚育秧法的舊種植模式,使水稻產量和品質一直上不去,常常是一年到頭白忙活。
現在,水稻生產實行全過程機械化,采用高棚育秧、旱育稀植、缽育擺栽等高新技術,一整套科學規范化的種、管、收新模式,令水稻產量和質量得到飛躍,畝產千斤在這裡早已是平常事。
水稻,成為了農戶增收的『鐵杆』作物,所以種稻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旱改水——而今『盛情難卻』
在惠農政策支持下,種水田實惠最大,這是這裡農戶的共識。
緊靠大排水的管理區第七作業站水田居多,沒效益時大部分改成旱田。時下種稻賺錢了,農戶又苦於沒地。於是,管理區又開始按照農戶心願將旱田恢復水田。
田間溝渠、道路配套,機井位置、池埂寬度規范,經激光平地儀平整後的新水田地標准。省工、省力、省時,這樣種稻還有個不搶?
過去忍痛『水改旱』,如今爭搶『旱改水』,給國家多產糧、產好糧,也鼓了農戶自己的腰包。
今年,管理區共投入上百萬元資金,進行『旱改水』 7000畝。與種植旱田相比,可為國家年多打糧食20多萬公斤,農戶增收30多萬元。
細算賬——稻農『皆大歡喜』
水稻平均畝產540公斤,去年管理區第六作業站31個種稻戶個個贏利,其中有25戶純收入超過萬元。
種黃豆,好年頭,每畝地一般可打糧食160公斤以上,而水稻不遇大災幾乎畝均產都在五六百公斤左右。水稻產量是黃豆等旱田作物的3倍還多,這是產量賬。
再看經濟賬,黃豆價格冒高時每畝效益纔300多元,平時也只有一二百元。而稻田收入每畝最少400元。相比之下,水田自然又勝大田一籌。
由此看來,水稻高產、高效已是鐵的事實。
何況,管理區對水稻又特別偏愛。提供統一供種和蒸汽催芽、葉齡診斷、節水增溫等新技術,確保了水稻增產、增效;采取增雨防雹設施,進行航化作業,增強了抗拒自然災害能力,減少了種稻風險。
算完對比賬後,農戶們個個心裡有了底。而科技的推廣應用,跟蹤到位的服務,更是讓稻農吃了定心丸。照此,搶種水田的人多了起來,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