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5日電 『我兒子有病躺了六個多月,那時不能走路,成天躺著,經中醫院醫護人員的幫助和治療,現在已經站起來啦,還能走路!這給我們家帶來了新的希望。』齊齊哈爾克山縣克山鎮沃華社區居民郭海峰的母親提起自己兒子治病的事兒,激動得落下淚來。這只不過是這個醫院在1999年公開掛起『濟困醫院』的牌子後,為廣大貧困患者解決實際困難中的一個小小的事例。
郭海峰的妻子是在1996年患癌癥不幸去世的。當時,他靠打零工供養母親和撫育孩子,生活倍加艱辛。可天有不測風雲,2003年,作為家中唯一支柱的郭海峰又患上了胸結核,因無錢救治發展成骨結核,這對於郭海峰這樣的家庭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面對上萬元的手術費用,郭海峰曾幾度提出終止治療。縣中醫院了解到郭海峰的病情和實際困難後,立即發動全體醫護人員為他捐款。不僅讓郭海峰順利地住進了醫院、做了手術,還為他免去了3000多元的手術費用。
提起創辦濟困醫院的初衷,克山縣中醫院院長郝曉峰說:『當時我們考慮的就是讓一些貧困人口能在我們醫院得到及時救治,絕不能讓一位患者因為沒錢而離開我們醫院。』
如今在克山縣,提起『濟困醫院』的大名,可謂家喻戶曉。良好知名度來源於這個醫院對貧困患者的無私關愛,他們對城鄉特困戶、復員退伍軍人、傷殘軍人,在診費和醫療費上一律給予大幅度優惠,並制作了近萬張『扶貧濟困』就醫卡向弱勢群體發放。同時,他們還開闢了生命綠色通道,采用『程序倒置』的辦法,即先住院救治,再辦理住院手續、交納醫藥費等事宜。工作程序的優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為搶救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此舉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中醫院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貼心醫院』、『愛心醫院』。
『濟困醫院』創辦7年來,全院醫生護士累計為患者做好事3000多件,義務出診5000多人次,為患者減免醫藥、治療等費用80餘萬元,在醫院與患者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