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魚類面臨資源危機 各流域水域貧瘠多魚種瀕危
2006-06-10 14:43:16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王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0日電 2006年,對省內各流域來說都不是一個豐水的年份。在松花江哈爾濱江段水位走低的同時,黑龍江流域、烏蘇裡江流域水量也呈現不足。現在的問題不僅僅是污染和人為捕撈對漁業資源的破壞,極為脆弱的漁業資源已失去了最基本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任何一次自然界的風吹草動在漁業資源量上都會體現出災難性的結果。

  撫遠:最後的漁港

  5月15日,撫遠縣城一片沸騰,幾乎全縣城的漁船都排列在縣城北側黑龍江下游和縣城東側的烏蘇裡江下游江面上。漁民們把魚網撒向江中,縣域經濟的支柱就是這樣在不到兩個月的捕撈期裡一網一網被撈出來。

  撫遠縣地理位置獨特,它位於三江平原的東北角,是黑龍江和烏蘇裡江流經的最後一座城市。據有關資料記載,從黑河市到烏蘇裡江面匯合處為黑龍江中游,江面開闊,島嶼沙洲眾多,河床地形復雜,是?、鰱、草、鯉、鱖、?等大型經濟魚類的棲息和越冬場所,而且成為特產魚類大麻哈、鱘、鰉魚繁殖、生長的水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撫遠成為我省最重要的產魚區。

  『今年開江,水還是瘦。連續幾年了,水量都比較少。』5月30日,撫遠縣主管漁業的副縣長杜麗華告訴記者。

  水量少,捕魚作業仍要維持。

  從中游至下游方向順序排列,撫遠縣域內有大夾信子、城門前、小江子等四個網灘地。江面上,500條船拉開一定距離在網灘地上定時定點輪流作業,景象極為壯觀。

  撫遠是幸運的,傳統的產魚區———同江、勤得利、蘿北、綏濱等資源趨向枯竭,只有撫遠還能保有一定的產業規模。當地漁民告訴記者:『現在還能打上來幾百斤,甚至上千斤的鰉魚。』但從長遠的產業發展看,撫遠這個黑龍江最後的漁港正在走向枯竭的邊緣。

  據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撫遠魚產量達到兩千五百多噸,而且以鱘、鰉魚等重要的經濟魚類為主,物資匱乏的時代,撫遠的特色產品讓其他兄弟城市的人看得眼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撫遠魚產量減至千噸左右,以當時的幾乎沒有任何限制的漁業政策看,產量即可說明資源量在下降。進入本世紀,捕撈量則降至300噸,重要的經濟魚類的捕撈量只有六七千尾。

  專家認為,限捕限撈涵養資源是造成產量下降的一個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江中可捕資源的匱乏。

  漁業資源趨向枯竭

  『棒打?子,瓢舀魚,山雞飛進飯鍋裡。』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了當年人煙稀少而生物資源豐富的北大荒。與野生動物資源一樣,自然水域資源也經歷了一個由物產豐富到趨於枯竭的過程。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鱘、鰉魚主要產區為黑龍江蘿北江段以下。此後,資源量逐年衰減,同江、勤得利、蘿北等地資源逐漸枯竭,內陸漁港沿流域逐步下移,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下移到撫遠江段,逼近黑龍江的入海口。哲羅魚、細鱗、茴魚、江鱈等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青魚、魴魚、細鱗斜頜?、花羔紅點鮭等22種已處於瀕危狀態。

  與史氏鱘、鰉魚一樣,大麻哈魚是我國漁業當中的珍稀種和特有種。每年秋季,大麻哈魚由北太平洋溯河洄游至我國水域內產卵。9月上旬,農歷秋分前後,在烏蘇裡江群體數量逐日增多;9月下旬,群體數量達到高峰。至10月上旬群體數量顯著減少,直到江河封凍前回歸結束。黑龍江上游支流呼瑪河、嘉蔭河曾是我省境內傳統的大麻哈魚洄游產卵場,過去這裡河水清澈見底,風景秀麗,平坦的沙底河道上布滿適合大麻哈魚產卵的鵝卵石。

  上個世紀末,在人跡罕至的呼瑪河和嘉蔭河的源頭悄悄地進行著一場淘金浩劫。不過幾年時間,兩處山青水秀的桃花源變成了一片沙石遍地的不毛之地。此後,大麻哈魚產量銳減。據統計,大麻哈魚最高捕撈量每年超過一百萬尾,到去年的產量僅為7200餘尾。省水產局漁政處副處長張鴻鈞告訴記者:『相對於鱘、鰉魚,因其無法進行人工養殖的特性,所以大麻哈魚一旦列入瀕危魚類的名冊,它所面臨的生存形勢要更加嚴峻。』

  據介紹,洄游性魚類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較高,產卵場、洄游通道等是吸引大麻哈魚洄游的必要生存條件,但近年興修水利、攔河築壩對河道的改造較大,形成大麻哈魚的洄游障礙。而江水污染構成大麻哈魚洄游的第二道障礙。

  保護魚類資源刻不容緩

  2000年,哈爾濱環保局聯合哈爾濱市水產局搞出了近年的第一份哈爾濱市魚類生態現狀的調查報告。這是迄今為止對當地漁業生態環境分析最全面、漁業資源狀況調查最深入的一份權威資料。這份報告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松花江水域內的真實情況:進入21世紀,松花江的魚類資源已開始枯竭。

  據介紹,松花江水系的魚類資源曾經是很豐富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江魚佔市場的絕對多份額,黑龍江水系中的105種魚,哈爾濱江段有79種。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魚類資源開始衰竭,多數漁民單靠捕魚已維持不了生活。1990年采集到的標本,鰲花、青魚、?花、大白魚等十多種魚基本絕跡。目前,在松花江及其支流捕撈到的常見經濟魚類品種只剩:?、鰉、鯉、鯽、餐條、川丁子等適應性極強的幾種。

  1993年松花江上游第一次出現冬季死魚現象,調查結果表明,江水中有機物含量高,分解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使江水中嚴重缺氧,是造成死魚現象的罪魁禍首。此後幾年,死魚現象竟然成為了松花江開江後經常會出現的場景。

  『由高到低,由大到小,我省的漁業資源正在趨向枯竭。』專家稱。實驗證明亂砍濫伐、水土流失、森林面積減少,對棲息在山林地區水域的冷水性魚類造成危害。水域污染,水質變壞,造紙廠、糖廠、化工廠、農藥廠等工廠排放大量的工業廢水以及生活污水使重金屬和化學元素酚富集於魚體。

  『過度捕撈是另一把破壞漁業資源的殺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老專家董崇智認為。

  水域保護是個系統工程

  資源危機刻不容緩,省水產局漁政處副處長張鴻鈞認為,魚類資源是可再生的生物資源,必須重視其繁殖保護。除了加大力度限捕限撈,有關部門還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大量放流魚苗。我省先後建立了勤得利、蘿北的鱘、鰉魚放流基地,撫遠、饒河、東寧的鮭魚放流基地,興凱湖的翹嘴紅、興凱青梢紅放流基地。同時,擴大放流的種類、數量及規格,確保放流幼魚的成活率,增殖名貴特產經濟魚類資源。

  原哈爾濱水產局專家李龍認為,首先急迫解決的問題是治理松花江的污染;同時降低捕撈強度,堅決打擊酷捕濫撈現象,涵養水源。他呼吁,應盡快立法,規定所有城鎮都要有與其排污量有一致能力的污水處理廠和固體垃圾處理廠,使城鎮所有污染物都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後排放。縣級以上政府財政收入每年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治理環境污染問題。

  『水域保護是個系統工程,轉嫁污染、農田爭水等難以解決的問題,是海河、淮河、松花江等流域連年保護卻難見成效的主要原因。』專家稱。據張鴻鈞介紹,為保護省內的水域環境,有關部門從我省的生態利益出發已積極行動起來,先後提出過封閉水域、建自然保護區等一系列措施。有關專家又進一步提出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全面禁漁的提案,此提案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據介紹,哈爾濱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現已全面展開。今年的目標是實施『1124201』工程,即:一個飲用水源保護、12個污水處理廠建設、420個重點源治理、一個流域治理,從而削減水中的主要污染物2000噸,市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和農灌、漁業、工業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6%。『十一五』期間《松花江流域哈爾濱江段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已於日前經哈爾濱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2007年,全部重點源和新建排污單位實現持證排污,禁止無證或超總量排污,對造成環境危害的單位要依法追究責任,依法進行環境損害賠償。

  原水產局的專家李龍介紹,一般情況下,14年是自然水域魚類資源的一個恢復周期,如果現在加大水域環境的治理力度,加強對珍稀魚類的保護,十年後能見到成效。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