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1日電 一對從呼蘭沈家鎮斐堡村來哈爾濱市市區打工的農民工夫妻,在15年裡用微薄的收入義務贍養著一位孤寡老人。為了給這位老人治病,夫妻倆曾向親戚多次借債。即使這樣,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夫妻倆也沒有將老人送到養老院。當人們問道,『親生兒女尚有「久病床前無孝子」的,你們非親非故,端屎、端尿、看病、養老,為啥能堅持15年?』夫妻倆總是說:『做這些事我們只圖個心裡舒坦。 』
僱主與更夫成了一家親
1988年,呼蘭沈家鎮斐堡村的農民夫妻劉江和高玉蓮來到哈爾濱市打工。他們在大安街租了房,辦起了一個小糧油店。小兩口任勞任怨紮實肯乾,生意不錯,他們在顧鄉又租了一處庫房。
就在兩人商量找更夫的時候,他們認識了當時已經67歲的李慶祥。李慶祥原來在哈爾濱市的一家國營單位做更夫,由於無兒無女,老伴也去世了,他就住在單位。後來單位拆遷,他不僅失去了工作,更糟糕的是沒有了固定住所。劉江和高玉蓮得知李慶祥的情況後,當即決定請他來當更夫,並讓他住在倉庫隔壁的一間小屋裡,李慶祥對這夫妻倆感激不盡。
李慶祥清楚劉江和高玉蓮是可憐自己纔讓自己打更的,所以,當夫妻倆給他送來工錢時,李慶祥怎麼也不肯收。李慶祥說:『你們倆能夠給我這個老頭子一個安身之所,我已經很感激了,我怎麼還能再要你們的錢呢!』夫妻倆實在爭執不過老人也就只好作罷了,但從此之後,老人的一切衣食費用夫妻兩人都包了。夫妻倆還隔三岔五地買些魚肉,與老人一起做飯吃,老人要是有個頭疼腦熱,夫妻倆就陪著他四處求醫問藥。老人也十分勤快,把庫房打掃得乾乾淨淨,見小夫妻忙,還幫助他們帶帶孩子。
一次,夫妻兩人來到庫房,看到老人捂著肚子躺在床上。立即帶老人來到醫院,醫生經過檢查後告訴高玉蓮,老人患有慢性腸胃疾病,吃東西一定要注意,尤其是不能喝生水。不明真相的醫生,還埋怨夫妻倆對老人照顧不周。從此以後,夫妻倆隔一段時間就會給老人買一些軟和的糕點和調理腸胃的藥送去。就這樣,原本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人,相處得同一家人似的。
『生活再困難也要給老人治病』
天有不測風雲,幾年後,劉江和高玉蓮經營的糧油生意越來越差。為了減少開支,夫妻倆無奈將租的庫房退掉。可庫房被退掉了,已經年逾七旬的李慶祥老人又要成為無家可歸的人。夫妻倆商量著,不管怎麼樣也不能讓老人流落街頭,二人決定將老人接到自己租住的小屋來。沒想到老人死活不同意,老人說:『你們倆經營的小糧店掙不了多少錢,咱們又非親非故的,我怎麼好再拖累你們呢!』老人收拾了行李悄悄回了農村老家。
老人的突然失蹤急壞了劉江和高玉蓮,他們四處打聽老人的去向,從一個熟人處得知了老人的下落,夫妻倆立刻打車來到鄉下。高玉蓮真誠地對老人說:『你的腸胃不好,不能喝生水,你一個人住誰來給你燒開水?你要是真得點病,誰又能帶你去醫院?雖然咱們非親非故,但咱們認識了就是緣分,我們兩口子給你養老送終!』夫妻倆給老人收拾了行李帶老人一起回到了哈爾濱。
老人回來了,但住處成了問題。劉江和高玉蓮原本租住在大安街一處30多來米一室半的小屋裡。孩子住稍大的一間,夫妻倆住在稍小的一間裡。老人來了以後,夫妻倆就讓孩子將大的那間屋子讓出來給老人住,讓孩子搬小屋來,自己則在糧油店裡搭了個吊鋪,睡在店裡面。高玉蓮每天早晨燒好開水,煮好粥和雞蛋給老人送過去,中午,老人到糧油店來吃午飯,晚上,夫妻倆買好菜回家做飯同老人和孩子一起吃,『一家』四口過得其樂融融。
李慶祥年齡越來越大,一些老年病經常光顧。一次老人患上了嚴重的前列腺疾病,幾天都不能上廁所,老人的臉被憋得通紅,但又不好意思對夫妻倆說。老人的變化被高玉蓮看在了眼裡,一再追問。老人猶豫了半天纔說:『不能上廁所。』高玉蓮帶上老人直奔醫院,經過幾次輸液,老人的病癥得到了緩解。從此以後,老人犯病的頻率越來越高,夫妻倆帶著老人經常往醫院跑。每次去醫院為老人治病,少則要花幾百元,多則需要幾千元。幾年下來,為了給老人治病,夫妻倆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可劉江卻說:『生活再困難也要給老人治病!』
一次正在上大學的孩子回來,對父母說:『學校催著讓交這學期的學費呢。』可偏偏這時李慶祥老人又得了重病。夫妻倆看著手裡可憐的幾個錢犯了愁,孩子的學費要交,老人的病更要治,這點錢根本就不夠。夫妻倆悄悄回農村向親戚借了錢,纔渡過了這個難關。
將『孝』傳承下去
『別人進城打工賺錢,你們進城打工倒回來借錢。』親戚們很不理解。一些朋友也都勸他們,留這樣的一個老人在身邊就是一個無底洞,掙多少錢都不夠填到裡面去的,乾脆把老人送到養老院去算了,何況老人也符合進養老院的條件。可是高玉蓮卻說:『老人的個性太強,我擔心他進了養老院會和其他人合不來。要是老人真的在養老院裡出個三長兩短的,我這一輩子都會內疚的。』
如果說這對農民工夫妻有些什麼遺憾,那便是辛苦打工這麼多年,沒給自己攢下個小房子。高玉蓮說:『我和劉江都還年輕力壯,等將來為老人送了終,我們倆一定要好好攢錢在城裡買套房子,哪怕小一點也沒關系。進城打工都快二十年了,在城裡買房一直是我們的最大心願。』
劉江夫妻倆的這片『孝心』也傳給了兒子。兒子看到父母如親人一樣對待李慶祥老人,也拿老人當親爺爺對待,幫著打水、洗腳、洗衣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文化程度不高的劉江和高玉蓮實踐著這一古訓,並將古訓變成家訓,不斷傳承。今年『五一』前夕,劉江和高玉蓮被授予『道裡區外來務工勞模標兵』的榮譽稱號。
道裡區經緯街道辦事處大安社區黨委書記楊玉梅說,他們正把劉江和高玉蓮的故事當成『活教材』,在社區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