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1日電 7日、8日兩天,眾多走出考場的考生臉上都可以看到輕松的笑容,記者從考生口中獲得的信息也是考題相對簡單。那麼,在高考命題中,老師們看到了什麼?面對74.8%的學生都能上大學的現狀,學生應該注重加強自身哪方面的能力?記者在高考過後采訪了哈師大附中的校長和名師們,聽聽他們怎樣說。
高考命題折射的信息
6月9日,高考一結束,考生們前所未有地輕松了,新一批即將昇入高三的學生又站到了高考的起跑線前,高考命題一樣是他們和家長眼下最關心的話題。
哈師大附中的沙洪澤校長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從高考命題可以看到中學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首先是強調基礎能力的體現,包括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經驗等這些方面。
政治教師李曉莉說,高考的選拔性是為高校服務的,而導向性則是為中學教學服務的。從今年的試題可以看出,高考越來越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紮實能力,這裡面明確的導向就是讓大家知道必須回歸教材,抓基礎。這也是其他學科老師的普遍觀點,他們認為高考的題型今後都會相對穩定,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基礎知識纔是最有效的方法。
試題文字量減少,不再玩文字游戲。
從題面看難度穩中有降,很多學生一看題都覺得很高興。大部分學科的老師都認為今年的命題相對容易,他們認為這將是今後一段時間高考的主要特點。沙校長認為這也是中學課改的大趨勢,它能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學習,能讓更多的孩子高興,讓多數人有成就感,讓多數孩子感到輕松。這十分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讓他們對學習不再恐懼。
拔高題向能力傾斜。
高考命題同時沒有忽略差異的選拔,立意能力加強,體現了向知識感悟能力、遷移能力以及靈活運用能力的傾斜。
考生要關注生活,
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了
語文試卷中的一道識圖題,圖中標示了上方為『北』的圖標,老師們說很有可能有的理科生就不會以此推斷出『左西右東』,也就無法准確完成答案。這表面上看來是地理課中學的,但其實也是生活常識。因此如同語文教師張苑勛總結的,語文題考的是『生活中的語文、語文中的生活』。文理綜合也都有聯系生活實際的試題,這就要求學生必須關注生活,不能一味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了。
在文綜合試卷中有一道題是『闡述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的關系』,政治老師李曉莉說,這道題本身超出了《考試大綱》所列的考試范圍。這就要求考生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學科的知識體系。
文綜合中涉及的農業話題、青藏鐵路,都是我們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的熱點;還有理綜合的以『人被生鏽的鐵釘紮破腳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出題,是從生活的角度考察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包括語文試卷中有一題為用『和諧』一詞造三個句子,並形成排比,很多題的答案其實就來自新聞、來自觀察,一句話說,還是來自生活。
為了高考,全民孩子補課究竟有多大的意義?
在哈師大附中,記者見到了該校的尖子生張曉甜。老師們都疼愛地對她說:『你現在就是大學生了。』在標准答案還沒有下來之前,她為自己估了650-660分,但老師都說她估得太保守,正常情況下這是必上北大、清華的學生。記者問張曉甜,考前是否曾參加過補課班?她笑稱沒有,說看透了書比什麼都有用。『化學有一道實驗題原題就在課本第168頁,就是變了個問法。』張曉甜的說法大概是多數的學生家長所不能接受的,因為現在的形勢是全民的孩子都補課。
說起這件事,老師們也深感無奈,國家各級教育機構曾多次明令不許補課,但社會上各種補習班卻依然遍地開花,究其原因,最主要還是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盲目攀比心態嚴重。
沙校長對記者說,過去補課的是學習不好的孩子,或是搞尖端課題要參加競賽的孩子。現在的情況是,成績好的補課拔高,不好的補課為進步,中等生希望補成優等生,家長看別人的孩子補課就得讓自己的孩子也補,搞得全都身心疲憊。
沙校長認為,很多學生厭學與補課有很大關系。如今很多孩子高一入學時已經在補習班先學了一遍課程。你說他會,學得又很粗糙;說不會,老師講的內容又聽過。學生在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學成了『夾生飯』。還有的補課班為了吸引學生,故意鑽研偏題、難題,使學生如墜雲霧。而從近兩年尤其是今年的高考命題來看,首先考查的是基本能力,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纔是第一位的。哈師大附中的宮東亮老師對記者說:『語文題中的默寫部分考的都是最熟悉的經典名篇,有的題學生們都不相信能作為高考題出現。』而命題中體現的對綜合能力的考查很多都來自生活之中,這需要引導學生自覺地去關心自然、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學科問題,也不是上補課班的疲勞戰術就能解決的。專家奉勸各位家長:補課並非完全無益,但其目的應該是引導孩子學會預習、聽課和總結思考,千萬別讓補課折斷孩子成長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