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1日電 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這不禁讓人回想起今年3月份被偷拆的百年老廠房——哈爾濱車輛廠原鑄鐵車間。事件發生3個多月了,『愛建』始終沒有對此事發表看法,相關部門也一直保持緘默。專家指出,破壞文物現象愈演愈烈,保護文化遺產刻不容緩。普通百姓:偷拆老廠房可恥
10時,記者再次來到位於愛建小區內的哈爾濱車輛廠原鑄鐵車間,車間附近已搭起簡易工棚,並不時有工人踩踏廠區內殘磚碎瓦。在現場,居民們談起3個月前拆除的哈爾濱車輛廠原鑄鐵車間,再看到眼前這片廢墟仍十分憤慨。居民王先生告訴記者,2001年車輛廠拆遷時,『愛建』稱為體現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的先進理念,俄式建築的鑄鐵車間將被保留下來,市民們對此深信不疑。開發商的承諾讓業主們放心地購買了愛建小區的房屋。然而,業主們後來發現,自己上當了。
愛建小區一些業主給記者看了一份部分業主在3月份給省市領導寫的材料。材料中,業主們指出,『開發商蓄意破壞百年老廠房,野蠻偷拆哈爾濱百年文脈。為什麼這麼大的哈爾濱市卻容不下一座歷經滄桑的百年廠房?』的確,為什麼開發商在沒有任何手續的情況下偷拆百年廠房時,百姓卻欲告無門?老百姓們管不了,而政府的執法機構卻不去管,這恐怕不單單是一種不作為所能說得過去的。讓業主們更為不解的是,到現在,偷拆百年老廠房的『愛建』仍沒有對此事發表任何看法,有關部門也一直保持緘默。
考古專家:『綠色文化』無法再生
對於一些歷史遺存屢屢遭到破壞的現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陳奇感慨萬千。李陳奇說,由於一些基建部門的負責人,甚至個別政府官員的文物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較差,致使文物古跡破壞事件屢有發生,也給文物保護、文物執法工作帶來重重障礙。應該指出,過去在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所以我們要痛定思痛,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絕不能再乾邊保護、邊破壞的蠢事。尤其是近現代重要文物更應該得到重視、被保護起來。我們必須清楚,『自然的綠色』是人類生存的條件,而『文化的綠色』更是民族精神延續的基因,前者可以修復,後者則無法再生。
社會學者:破壞文物等於抹殺歷史
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正甲說,雖然各個國家都有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但面對如此急速膨脹的經濟開發浪潮,有時其制約性還是有限的。由於《文物法》還沒有普及,建設部門主要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甚至個別政府領導的文物保護意識薄弱,在制定基建項目時忽視文物因素,事先不及時與文物主管部門溝通而造成文物篇缺項漏項。當文物部門察覺時,他們又以各種理由搪塞,臨時補救造成各方面被動。一些建設單位明知故犯,不與文物主管部門打招呼就擅自開工或施工,此類情況敗露時,往往層層向下推卸責任。文物遺存是證明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基本素材,破壞文物遺存就是抹殺自己的過去,我們必須慎重地珍視,有效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