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妙手濟世 仁心立德——記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骨科主任郝克強
2006-06-11 19:15:38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圖郝克強(右二)與同事們分析病例

   東北網6月11日電 題:妙手濟世仁心立德——記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科主任郝克強

              記者 印蕾

  『我是一名醫生,應該多為病人看看病,多為患者解除病痛。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內的事情,是我的職責所在。』

  交談中,這是他最常說的一句話。言必行,無論是作為一名普通的醫生,還是當上了骨科主任;無論是身體健康,還是病魔侵蝕了他的身體;他一直這樣說,也始終這樣做。

  如四時行焉,如百物生焉,人應盡的職責,謂之天職。他最終讓我們深深意識到,他用了生命中一切最寶貴的東西去捍衛這份神聖的職責。

  他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郝克強。

  妙手回春的『救命恩人』 技藝精湛的『消防隊長』

  醫療界有一句話這樣形容醫生的工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說明其職責之重大,工作之風險。郝克強敢於向這些困難和風險挑戰,迎難而上。7歲的小患者楊鑫,右肩部的骨肉瘤向上蔓延,被多家醫院拒絕收治。2003年6月,家長抱著幾乎絕望的心情來到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當時患兒右肩部的腫瘤有籃球大小,表面皮膚已經發紫、發亮,即將破潰。由於腫瘤巨大、劇烈的疼痛,已經使幼小的孩子一個多月不能睡個安穩覺。只能坐著睡覺的小楊鑫臉色慘白、表情異常痛苦。看著飽受病痛折磨、整夜整夜睡不著覺、哭著喊著叫媽媽的孩子;看著愛子心切、心急如焚、整日以淚洗面的父母,郝克強心如刀絞。許多醫生為郝克強擔心,怕手術不成功影響他的聲譽。但郝克強異常堅定,『就算為了孩子能躺下睡個安穩覺,也要冒險為小楊鑫進行手術。』他以最快的速度進行了術前嚴密的討論和准備,成功將右肩部侵犯鎖骨下區腫瘤切除。術後的小楊鑫終於可以躺下安靜的睡覺了,臉上漸漸有了血色,可愛的孩子又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還有位患者叫喬兆敏,患左側骨盆軟骨肉瘤。在北京某醫院看病時,一位知名教授要為他進行截肢手術,患者痛不欲生,輾轉找到郝克強,希望還有另外的治療辦法。郝克強詳細了解了患者的病情,翻閱大量資料文獻並反復與科室人員論證後,認為采取次全半骨盆切除保留肢體的手術方式完全可行。6個小時的手術,醫護人員相互配合,成功地達到了切除腫瘤、保留肢體的目的,患者重獲新生。

  類似這樣的手術,同事們已數不清郝主任做過多少例。這些高難度和高風險的手術使患者重獲新生,他被患者和家屬視為救命恩人。在現實的社會裡,很多人明哲保身,他卻迎難而上。而在郝克強看來,挽救患者的生命,只是在履行一位普通醫務工作者應盡的職責。

  在醫院,郝克強還有個綽號——『消防隊長』。其它科室在手術中碰到大的血管出血,整個手術區滿眼紅色,所有人都緊張得不知所措。郝克強總能隨叫隨到,准確找到破裂的血管,麻利地掐住、縫接。頭頸科主任賈深汕回憶說,1986年,他們做一例難度極高的食管癌手術,當時國內只在山東醫科大學作了9例。他們科做這種手術遇到了困難,找到郝克強幫忙,郝克強二話不說,洗手進了手術室。手術成功了!從早上8點30到凌晨1時,十幾個小時下來,消耗了郝克強大量的體力,他回家便倒在了床上,連晚飯也沒吃。

  幾十年來,郝克強累計做手術5000餘例,從技術層面講成功率達到100%,活得最長的患者達15年。

  醉心學術不言悔 治學嚴謹為人師

  臺上一分鍾,臺下十年功。精湛的技藝緣自郝克強的勤奮與刻苦。他常說,選擇了醫生為職業,就要乾一生,學一生,在高明的醫生也有沒見過的病。

  當初,他由一個中專生考到碩士,憑的就是這股鑽勁與韌勁。1968年,郝克強從伊春考入遼寧鞍山衛校,而後回到伊春林業中心醫院,成了一名醫生。醫院的一些高難度手術上不了臺,郝克強就在一邊細心觀察、揣摩。遇有別人不願做的急診,郝克強經常首當其衝,最多時,一做就是三四臺。實踐的積累並沒有讓郝克強滿足,業餘時間,他借來院裡本科生的教材,埋頭『啃』了起來。沒學過外語,他就把單詞逐字逐句地抄在病歷卡上死記硬背,早晨起來,單詞卡也常擺在灶臺旁邊,邊做飯邊記。1981年,郝克強以高分考入知名學府——武漢同濟醫科大學,因成績優異,他是那屆校方惟一提出不需復試的學生。

  30多年來,郝克強從一名主治醫師,成長為知名教授、碩士生導師和骨科專家,而勤學苦讀的勁頭兒卻始終不變、不減。家裡和醫院兩點成一線,構成了郝克強生活的主旋律,在家人和同事眼中,郝克強總有看不完的書、設計不完的治療方案,做不完的手術,查不完的病房。1991年,郝克強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日本北海道大學研修,回國後,別的醫生皮箱裡裝著各樣紀念品,郝克強的包裡卻塞滿了拍攝的手術資料。外人看了不解,他卻如獲至寶。不久,郝克強運用學到的醫學技術,開展了椎體腫瘤全部切除重建的手術,為患者的康復帶來新的希望,填補了省內空白。

  每逢大手術前,他仍按部就班的做『功課』。在外人看來,憑他的技術完全可以勝任這些日常的手術。郝克強的觀點是,『大手術前,得好好考慮做預案。因為我面對的是人,要做到有備無患。』妻子高淑英說,先生總是學不夠,第二天有大手術,頭一天晚上肯定沒完沒了。

  在技術問題上,郝克強以身作則,對學生更『苛刻』。學生的論文,他不管多忙,都要認真審閱,對不太精確的提法和描述,堅決要求學生修正或刪掉。有的畢業論文,郝克強甚至修改了七次。近年來,郝克強帶的研究生有一半以上考取博士,有的還在國家級大醫院挑大梁。

  讓學生李連財印象深刻的是,不管病人病情輕重,在每一例手術中,郝克強都要詳細給大家講解手術技巧和注意事項,相關的醫學書籍也都要重新翻閱,進一步加深認識和理解。他會根據下級醫生的級別選擇相應的手術,比如人工關節置換、髖關節離斷這樣偏大的手術,來讓年輕醫生做術者獨立完成,而他在一旁當助手悉心指導。在郝克強的悉心培養下,李連財在實踐中逐步積累了經驗和技術,豐富的實戰經驗使他迅速成長,由一名住院醫師成長為副主任醫師,現在已經獨立帶領一個醫療小組開展臨床工作。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