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2日電 劉玄基是黑龍江省病蟲害防治領域的知名專家。今年已經64歲的他從事森林病蟲害防治已經近40年,他不僅建立了全省有害生物數據庫、撰寫了多部專業著作,而且直到現在仍然活躍在防治一線。每當談起自己心愛的工作,劉玄基都會不由得感慨:現在真正懂技術,又肯到基層第一線從事病蟲害防治的年輕人實在是太少了。
正如劉玄基感慨的那樣,專業人員匱乏是困擾我省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一個主要因素。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很高。不僅要有技術、肯吃苦還要能耐得住寂寞。他們總是在艱苦的環境中工作,得到的報酬卻非常微薄。所以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後寧可改行也不願到林場當技術員。我省林區大、人員少,而基層林場不多的編制往往都被非專業人員佔滿,真正懂技術、能夠勝任這份工作的人卻很少。一些專業知識不全面的技術人員對於病蟲害的識別、樹木發病征兆等不了解,因此而延誤最佳救治時機的情況屢見不鮮。
防治應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
省林業廳病蟲害防治檢疫站高級工程師周琳認為,森林病蟲害的防治還應該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對一片森林的防治其實從種子尚未入土就已經開始,在整個生長過程中還要隨時監測、預防。目前,我們只是對部分常見病蟲害能夠做到比較好的監測、防治。而對一些新發現的病蟲害了解並不多,還不能掌握它們的活動規律和食物構成。而對像森林鼠害這樣全國性難題防治難度更高。現在我省每年因森林鼠害肆虐都會導致100餘萬畝的新植林遭到破壞,而且鼠害對樹木的破壞是毀滅性的。而我國目前對森林鼠害還沒有找到特別好的防治方法。省林業廳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站長李淳介紹,中科院從2005年開始,在我省孫吳縣開展防治森林鼠害的試驗,雖然實驗效果比較好,但由於成本較高,還不適合進行大范圍推廣。
防治仍以被動救災為主
目前,我省森林病蟲害防治還面臨著資金、技術等多方面難題。雖然近年來我省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認識有所提高,大部分地區實現了以地面調查為主、空中監測為輔的監測模式。但是采訪中,很多業內人士仍指出,由於國家沒有專項預防資金,我省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仍以被動救災為主,尚未真正建立起與防治工作相適應的投入、預防機制。有些基層站點由於經費短缺,所使用的儀器相當簡陋。在這樣的狀態下,一旦遇到突發災害,防治工作就會陷入被動。劉玄基告訴記者,尤其是近年來,我省人工林面積激增,外來生物不斷入侵,森林病蟲害的防治難度也不斷增加。加大對此項工作的重視、投入力度勢在必行。
根據記者從省林業廳了解到的情況,目前我省正向著全面檢測、早期預警、准確預報、適時處置的目標努力,逐步完善各項應急反應機制。從2000年以來,全省苗木產地檢疫率始終保持90%%以上。在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上,工程防治和無公害防治如培養害蟲天敵等方法正被越來越多地采用,並實施了楊樹天牛、楊樹病蟲害兩個國家級治理工程。此外,林業部門還將防治重點放在了對危險性、突發性病蟲害的除治上,實施綜合防治、工程防治;並積極尋找機遇、爭取資金,力爭將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斷引向深入。
新聞鏈接
生物入侵是世界難題
據統計,美國、印度、南非外來生物入侵造成的損失每年分別高達1500億美元、1300億美元和800億美元,且這些並不包括外來生物導致本地生物物種的滅絕、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由於改變環境景觀帶來的美學價值的喪失。外來物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我國有初步的統計報告:松材線蟲、濕地松粉蚧、松突圓蚧、美國白蛾、日本松乾蚧等森林入侵有害生物嚴重發生與危害的面積每年已達150萬公頃左右。水稻象甲、美洲斑潛蠅、馬鈴薯甲蟲、非洲大蝸牛等農業入侵有害生物近年來每年嚴重發生的面積達到140萬公頃至160萬公頃。每年由外來物種造成的農林經濟損失高達574億元人民幣,僅對美洲斑潛蠅一項的防治費用,就需4.5億元,每年打撈水葫蘆的費用需要5~1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