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2日電 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佳木斯市精心組織和培育535個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輻射帶動近7萬農戶走上了致富路。
合作經濟組織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使農戶不再勢單力薄。湯原縣勝利鄉奶牛養殖協會發展會員167人,全鄉奶牛存欄1140頭,協會通過統一為會員購買優質奶牛,強化技術服務,解決會員奶牛購不好、養不好的問題。
合作經濟組織推動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富錦市長安鎮新民村有農戶98戶,成立西瓜協會後,有83戶種植西瓜,帶動本村及周邊村屯種植西瓜1.5萬畝,僅此一項,全村年實現人均增收5000多元。
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在大范圍、寬領域的勞動力、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通過市場信息服務、生產技術服務,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和市場競爭能力,提高了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
樺川縣宏偉村大蔥協會統一購種、統一服務、統一管理,使每公頃產量由2.5萬公斤提高到5萬公斤。同時,由協會與客戶統一定價,避免了分散的農戶相互壓價現象,並在周邊市縣設立了銷售點,每公斤大蔥比其他種植戶多賣1分錢,僅價格方面公頃效益純增2000元。
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樺南縣大八浪鄉棚室瓜菜合作社采用『七統三分』的運作方式,種子、秧苗、技術、銷售等都由合作社包辦,農戶減少了支出,生產綜合成本明顯降低,收益倍增。去年,全鄉建棚室2086棟,僅此一項全鄉直接增收2100萬元以上,並帶動勞務業、運輸業、餐飲業增收375萬餘元,起到了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農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