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科研只有第一纔有意義"--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雷清泉
2006-06-12 15:35:07 來源:東北網  作者:記者 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雷清泉在實驗室工作
雷清泉在實驗室工作

  東北網6月12日電題:『科研只有第一纔有意義』——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理工大學教授雷清泉

  記者 高長利

  雷清泉,絕緣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理工大學教授,西安交大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在國內較早開展了高聚物中空間電荷效應及測試方法、自控溫炭黑-聚乙烯復合物電纜材料、無機填料改性、聚乙烯中壓電纜料、高壓脈衝基因電注入及細胞電融合機理等研究。率先研究本征半導電聚省?自由基高聚物材料的合成及電磁性能。在國際上首次制成了此類半導電粉末材料的壓力、溫度雙參數傳感器。目前正主持納米無機-高聚物的介電性與耐局部放電老化機理、新型電氣絕緣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主持完成國家『九五』重點攻關1項、省級科研項目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連續四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2001年獲國家發明專利及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各一項,2002年獲黑龍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纔有意義

  『追求科學,需要有特殊的勇敢,思考是人類最大的快樂。』雷清泉特別欣賞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的這句名言,『這是鼓勵我不斷前進、不斷取得成功的動力。』

  2002年2月1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雷清泉的研究成果『新型本征半導電高分子壓力溫度雙參數傳感器』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當雷清泉接過獲獎證書時,老教授喜淚盈盈,往事歷歷在目。這是他帶領課題組經過13年的艱苦努力,終於率先在世界上解決了應用半導電省?黑高分子粉末材料制作壓力及溫度傳感器的科技難題的證明。1962年,雷清泉從西安交大絕緣技術專業畢業,來哈爾濱電工學院任教。科學研究始於1970年,他與其他同事會同工程技術人員承擔了國家『四•五』攻關『大電機的主絕緣』項目,將傳統使用的瀝青改為環氧,從而解決了提高絕緣應用等級問題。1981,雷清泉赴德國做訪問學者。看到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他暗下決心:外國人做過的,我們要做得更好;外國人不能做的,我們也要做。科學研究就是要爭取第一,只有第一,纔有意義。其間,他從事高壓絕緣材料中空間電荷理論研究工作,堅持進行介電現象的理論與應用的研究。

  『要創新,不能只盯著那些在科學上已經開始閃光和發熱的亮點;要瞄准國家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需求,盯住一個隱約有希望的點堅持下去,就可能有創新。』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創新之路,是雷清泉最大的追求和樂趣。

  提高油井的采油率,需要在采油生產過程中連續監測井下地層的壓力及溫度變化,為采油提供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用於測壓、測溫雙參數傳感器則成了井下潛油電泵的關鍵器件。雷清泉正是瞄准這個『小』技術,帶領課題組制成了世界首創的半導電高分子粉末材料壓力、溫度雙參數傳感器。這項研究成果解決了長期阻礙此類半導電高分子粉末材料應用的國際性多項科技難題。該傳感器與大慶油田的采油機組配套後,大大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和國際招標競爭優勢,目前已打入國際市場,出口蘇丹、美國等國家,整機創匯已達1700萬美元。配有這種傳感器的采油機組在我國南海油田等油田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400萬。在『介電現象及其應用』研究方面,雷清泉一乾就是15年。他帶領課題組先後完成了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其他科研課題12項。雷教授說,他的科研將遵循:絕緣體——半導體——納米復合物絕緣體——納米生物材料這條路線發展下去。

  1997年,雷老又把目光放到了納米復合材料絕緣理論與應用的研究上。2001年,『無機納米——高聚物復合物的介電性與局部放電老化機理』的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雖然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實現新型納米復合材料的應用,也許要再乾10年』,雷老有著充分的心理准備。

雷清泉在實驗室
雷清泉在實驗室

  『貧瘠土地』上的『自產』院士

  在理工大學,雷清泉被稱為『貧瘠土地』上的『自產』院士。這些年,很多重點高校要調雷清泉過去,可他就是不走。談及原因,他說,一是喜歡哈爾濱,世界上的城市『哈爾濱』三個字最好聽,中洋結合。城市四季分明,是讀書的好地方。二是東北人正直、大方、豪爽,好相處。學校各級領導支持,與課題組的同事合作愉快,不願意分開。說到課題組,雷老師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這個團隊在上百次的失敗中,在激烈的競爭中,相互捕捉思想火花,相互激勵必勝信心。

  導電高分子特別是半導電高分子材料將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這是科學界的共識。然而因環境穩定性差,其規模化應用成為科技難題。基於國內外油田市場對新型壓力溫度傳感器的急需,1987年,雷老師組建課題組進行攻關。耐熱氧化穩定性差的難題同樣擺在他們面前。艱苦地探索、反復地改進……材料耐熱氧化穩定性差的問題解決以後,課題組開始進行傳感器的制作研究。用省?黑材料設計制作傳感器世界尚無先例,沒有一點兒可以借鑒的東西。難關一個接著一個,失敗一次又一次,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雷清泉帶領課題組始終堅持著。

  整個課題只用了44萬元。錢少,大家不拿獎金。橡膠墊、密封墊等設備,能自制的都自制。最早時,雷老師只有一間13米的辦公室,有時一下子要擠進去十三四個學生。由於耐住了寂寞,坐住了冷板凳,他和課題組以持之以恆的精神搞科研,在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1個『九五』攻關項目和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到了2002年,他也只有一張學生桌、一個學生椅和一個木櫃子。他的辦公室兼做實驗室、倉庫,學生多時,就沒有他的坐處。這幾年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可課題組的老師外出辦事,能擠公共汽車的絕不打車,打印紙兩面用,能自制的設備還是不買。每天在上下班的通勤車裡,經常可以看到雷老師和大家擠在一起。

  『人的偉大是在細微處閃光的。』哲人的話在雷老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課題組取得成績時,他總是大談其他成員的貢獻,從來也不說自己。學生們正是從雷老師一點點、一滴滴的細微處,看到了他對學科發展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到了他執著地追求科學真理的堅定與勇敢。

  他不僅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更以一個科學家的品質和人格的魅力感染、啟迪著學生。最令學生難忘的是,雷老尊重每個人的創造纔能。在課題組裡,沒有師道尊嚴,而是學術面前的人人平等,大家可以盡情地爭辯,師生經常吵得面紅耳赤。

  理工校園內,成績與榮譽為師生稱道以外,雷老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行也廣為傳頌。一看雷老的打扮,很難把他想象成他大名鼎鼎的院士。一身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很少有人穿的衣服他穿著,手裡拎著一個裝滿書的布兜。在他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表彰大會上,多人說和,他纔買了條20元的領帶和50元的襯衫。至於飲食,他更是能節儉就節儉,只要有土豆絲、豆腐、青菜就可以了,中午就和學生們一起吃食堂。問他既不愛穿又不愛吃的,把錢存起來做什麼?他笑著說,給國家,資助貧困學生上學。

  雷清泉1歲喪母,7歲喪父,年幼的他跟著奶奶,靠著姑姑接濟生活。在國家全額助學金的幫助下,讀完大學。雷老師說,他非常珍惜祖國給予他的一切,他對黨和國家懷有深深的感情。沒有祖國,就沒有他現在的成就。

  『做學問要有獻身科學的精神,不能怕失敗。認准一個方向就乾下去,就像一個農夫,面朝黃土背朝天,就在這塊土地上耕耘,其他什麼事都不管,可能遇到冰雹打了,不成功,怎麼辦?明年繼續種……不論怎樣,都要堅持下去。』把農民種地用在科研領域,在令人乍舌的同時,也深刻體會了雷老的朴實。

  40年,彈指一揮間。在哈爾濱理工大學這塊『貧瘠』的土地上,雷老師紮根、開花、結果。展望今後的科研方向,雷清泉表示,爭取在納米及生物科技等國際前沿領域有所作為。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力爭再做一、二件事,『即使自己等不到成功的時刻,相信我的學生們也會獲得成功。』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