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仲奇院士在實驗室 |
東北網6月12日電 題:『紅色院士』的葉片情節——記哈工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仲奇
記者 高長利
王仲奇,熱力葉輪機械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彎扭葉片發明人之一,彎扭葉片理論的奠基人和設計(計算)方法的開拓者。199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光華科技基金特等獎,2000年獲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在國內外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透平機械原理》、《透平機械三元流動計算及其數學和氣功力學基礎》等著作。
初見王仲奇,是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一間普通實驗室裡,他正和學生們在做實驗。王仲奇已經將大半生的時間都傾注在這裡——彎扭葉片的研究和應用上。
30餘載不懈鑽研 昔日紅小鬼成『紅色院士』
王仲奇是『紅小鬼』,14歲就在著名歌唱家的姐姐王昆的引導下參加了革命。1960年,從哈工大畢業後留校任教的王仲奇,獲得了到前蘇聯公派留學的機會,求知若渴的王仲奇格外珍惜這段時光。經過潛心鑽研,他提出了一種發動機新型葉片——彎扭葉片的三維成型理論和設計方法。這項發明能使發動機的能量損失下降30%——50%。這一開拓性的設計理論,不但在當時來說具有現實意義,而且還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項目。王仲奇因此獲得了前蘇聯發明與發現委員會頒發的『發明優先權證書』。1962年,王仲奇載譽而歸。正當他打算在葉片研究領域大展身手之時,隨之而來的一場浩劫阻斷了他的研究工作。十年後,當王仲奇再次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時,卻發現國外的科學家早已在彎扭葉片的研究上,超越了自己。『當時只有一個想法,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恨不得有一種藥吃了可以不睡覺,使我能夠不停地工作。我痛切地感到,我失去的是從34歲到44歲這十年的黃金時間,怎麼不著急?』王仲奇如飢似渴地攻數學,讀外文,學計算機、編程序,重新把擱置10年的有關彎扭葉片的研究工作撿起來。
回想當初,王仲奇感慨萬千。從申請科研立項到爭取資金支持,從建立科研隊伍,到添加實驗設備,他四處奔波,爭取合作。碰釘子、聽嘲諷,他不氣餒;資金少、人員缺,他巧計算、細安排。為了得到必需的設備,他把所有的社會關系都調動起來,經過反復的『思想務虛』,某研究所硬是把一臺暫時無用,價值十幾萬元的設備以廢品價格支援給了他。王仲奇在此基礎上建立起3個葉片柵實驗臺。實驗室條件差,夏天裡室溫常常在50°C以上,再加上100多分貝的噪音,有的年輕同志堅持不下去了,他就以自己親身經歷鼓勵大家一定要堅持到最後的勝利。
『科研條件雖然異常艱苦,但我們的科研成果一定要成為世界一流。』王仲奇把握住『發動機彎扭葉片的氣動成型理論、實驗研究和數值計算』這一居世界前沿的學科方向,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反動度均化原理』、『C』型靜壓分布准則以及葉片側型面造型概念,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葉片彎扭聯合氣動成型理論,在控制葉片流道內二次流和改善葉輪機械氣功性能方面取得顯著效果,並在理論與實踐上開發和建立了一整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彎扭葉片設計體系。
談起這些年研究彎扭葉片的體會,王仲奇深有感觸地說:『搞科學研究,必然會遇到艱難困苦。一方面,你要自信,要依靠集體;另外更重要的,就是一旦你認准了一個方向,就要真正橫下心來,堅韌不拔地乾下去,不達目的暫不罷休。這樣,任何艱難困苦,就都會被戰勝。』
1994年3月18日,全國第六屆自然科學成果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王仲奇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是他繼1993年榮獲國家『光華科技基金』科研成果特等獎之後獲得的又一殊榮。王仲奇因此成為目前哈工大歷史上獲得的自然科學類的最高獎,也是全國同行業中獲得的自然科學最高獎之一。
1997年,王忠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從昔日的紅小鬼到『紅色院士』,王忠奇繼續攀登著彎扭葉片領域的一個又一個高峰……
![]() |
王仲奇在指導研究生做實驗 |
『作為學科帶頭人,我要對自己高標准,嚴要求,真正從事業的發展出發,培養、團結一班人,共同攀登科學的高峰。』
王仲奇和他的課題組成員進行著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研究,而他們的生活卻十分清貧。八十年代中期,當課題研究進行到最緊張、最困難的時候,年終來臨,他們只能象征性地從為外單位培養研究生的經費提成中每人發15元的『獎金』。『作為一名黨和人民培養起來的科學工作者,為國家做貢獻,向青年人傳知識,是我的無悔追求。而搞科研、做學問,首先要耐得住清貧,經得起寂寞。』王仲奇和他的課題組在金錢的清貧中挖掘科學的寶庫,在名聲的寂寞中去追求祖國的榮譽。
寒來暑往,春華秋實。王仲奇帶領著課題組為彎扭葉片設計理論盡快應用到民族工業的實際之中而日夜奔忙。王仲奇掰著手指給記者算賬:用新型彎扭葉片每發一度電節省一克煤,全國節省多少,飛機采用新型葉片,發動機效率提高了多少,耗油率降低了多少,幾乎都是一串天文數字。王仲奇的彎扭葉片產生的神奇效益,是無法用金錢來計算的。而他為此所付出的心血和代價更是無以數計。如今,彎扭葉片的應用范圍從陸地到天空,從民用到國防,無數支小小彎扭葉片正演繹著神奇。王仲奇的名字在動力機械學界響亮起來,各種榮譽接踵而至,王仲奇仍以平淡之心看待這一切,仍以滿懷的深情把自己的事業與祖國的繁榮連在一起。在國家『光華科技基金』頒獎會上,王仲奇這樣說:『這一代新型葉片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值得我們驕傲。至於這個中國人是姓王、還是姓張,並不重要。關鍵的是我們中國人在這個高技術領域被承認,佔有了一席之地。』
名聲鵲起的王仲奇並沒有沈醉其中,而是像接力賽場衝在最前邊的選手那樣,努力把接力棒完美地傳遞下去,從而使自己隊的選手在競賽全程中處於領先位置。為了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王仲奇要求自己的學科隊伍必須是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高水平『國家隊』。他對自己科研隊伍中青年人的培養,對實驗室條件的改善,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在這方面,他有三個『不怕花錢』:改善工作條件不怕花錢;送青年人參加學術會議不怕花錢;『走出去,請進來』不怕花錢。他幾次投資改建實驗室;先後計算機添置了200餘臺,最近又購置了計算能力達5000億次的『曙光機』,增設了自動測試系統……王仲奇說,『這就是要營造一個高水平的,且又舒適的科研環境,為我們的青年教師搭一個好戲臺。』
既要搭一個好戲臺,還要讓青年人『唱好戲』。課題組裡青年人的學術論文被國際會議選中,王仲奇不惜花費,讓作者到會議上宣讀論文。遇到國內學術會議,凡是有論文的青年人,王仲奇更是要趕著他們『出去長見識』。為培養青年人,王仲奇什麼都捨得。國家需要一項先進的航空技術,王仲奇連續五、六次地往返國內外,通過艱苦的談判以較低的價格轉讓該項技術,從而為國家節省下巨額資金。這項技術被上級領導評價為『引進速度最快、價格最便宜、軟硬件最全』的高新技術。國家有關部門獎給他40萬元,讓他自由支配,他則毫不猶豫地用這筆錢為實驗室購置了計算機、工作站。有人對他這樣安排感到不理解。王仲奇說:『引進技術是為了出成果,添置計算機是為多出成果提供有效手段。我們一定要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王仲奇說:『作為學科帶頭人,我要對自己高標准,嚴要求,真正從事業的發展出發,培養、團結一班人,共同攀登科學的高峰。』王仲奇就是這樣,以人格魅力吸引著眾學子。他的課題組,由原來的3人擴大為一支由6名教授,9位博士以及博士生和研究生組成的,近50人的研究隊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盡最大努力為年輕人創造好條件、好環境,讓他們把這攤事業接下來!』這是王仲奇最大的心願。
一個十年接一個十年,一個榮譽接一個榮譽,頭發白了,身份變了,但是面對葉輪機械上使用的葉片的研究熱忱,王忠奇仍和四十多年前一樣絲毫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