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仁利村村民:村子修好了卻成了一座孤島
2006-06-12 15:05:09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2日電 慢吞吞地在沙石路上左轉右轉,這時的汽車比牛車還慢。如不是趕路,完全可以盡情地享受夏日美景,鮮艷艷的禾苗已經罩壟,清爽爽的空氣充滿溫情。

  記者采訪的目的地是雙城市農豐鎮仁利村。從農豐鎮到仁利村只有10裡地,半道上誤著一臺大客車,車保險杠卡在坑沿上,乘客們車前車後地尋找著辦法。

  去仁利村只能繞道,於是10裡地變成了30裡,且是坑坑窪窪的村路。

  中午11時,汽車終於駛上平整的沙石路,陪同記者的鄉乾部說,這是仁利村10年前修的。沒有兩分鍾,一個美麗的小村子就展現在記者眼前。

  仁利村依『山』傍『水』。

  山是高土坡。200多戶人家,兩三趟街道,依次從低到高,清一色的磚瓦房錯落有致。村中兩條主街,全部用紅磚立著鋪成紅色的『人』字形,就像路標引導著你,身不由己地走進村裡。街兩側或立或臥的奶牛,在悠然地倒嚼。它們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也是村民們手中的鈔票。仁利村有上千頭奶牛,戶均年純收入1萬多元。

  水是水庫和塘壩。當年,雙城的引拉工程,在仁利村這兒形成了一座水庫,仁利村又在水庫邊築一道兒小塘壩,又形成一個小水庫。水是藍色的,沒一點兒污染。魚是天然的,不喂一點人工食兒。村裡又利用水利條件,在鹽鹼地裡開墾出600多畝稻田,仁利村因此成了魚米之鄉。

  水還指自來水。早在1981年,仁利村就吃上了自來水,一直到現在,村民只是象征性地交點提水費,一戶不到10元錢。

  村民們說,看著現在的仁利村,誰也想像不到過去是啥樣子。

  『仁利五大難,氣死活神仙』,盡人皆知。

  吃水難:全村三眼井,起早就排號,半夜十二點,轤轆纔不叫,飲用土井水,常把肚子鬧。

  用電難:電壓相當低,米碾總害怕,晚上乾點活,電燈加洋蠟。

  行路難:晴天滿身灰,雨天沒有道,行車常打誤,老板緊叫號。

  跨壕難:村中大壕溝,車輛繞道走,行人上下爬,老幼都犯愁。

  讀書難:危房三五間,荒野是校園,土坯搭桌椅,學生實在難。

  人送外號『四心村』———市領導操心、鎮領導難心、村領導鬧心、老百姓散心。

  就是這樣一個破村,在村黨支部書記黃龍存的帶領下,經過近30年的努力,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讓我們看一看以下這組數字:

  1981年,投資5萬元,全村告別苦井水,吃上深井自來水。

  1985年,全村開墾稻田600多畝,昔日寸草不生的鹽鹼地變成肥沃的水稻田。

  1989年,建起標准化小學校,學雜費全免,累計已達20來萬元。

  1995年,投資20萬元修建了7華裡的村外沙石路。

  2002年,成為雙城市免除農業稅的第一村,每年近10萬元。

  2004年,投資30萬元,鋪設了8條4000延長米的村內紅磚路。

  2006年,已將10萬元配套資金交到鎮裡,仁利村村內主乾道將變成水泥路。

  記者感到,仁利村路修得再好,也解決不了出行難,雙臨公路修不好,仁利村就是一座『孤島』。

  『雙臨路』就是記者在農豐鎮內沒有走通的路,它由雙城市至臨江鄉,過去曾是雙城的主要通鄉路之一。近年來,隨著雙城至永勝至臨江的水泥路開通,老的雙臨路特別是農豐至臨江路無人管護,造成局部地段通行難。

  村民們說,這輩子就盼望有條好鄉道。有同樣呼聲的,不止一個仁利村。據了解,雙臨路貫穿十幾個自然屯,涉及人口兩萬多人,不知道人們翹首以盼的坦途什麼時候能建成。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