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3日電 每當夜幕降臨,忙碌了一天的居民就會來到社區,談笑風生,載歌載舞,享受著生活的舒適和愜意……社區環境美化了,服務功能完善了,居民整體素質提高了。居民們說:社區讓我們感受到了社會的和諧,鄰裡的溫情,生活的多彩,就像一個溫馨的家園。
和諧社區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哈爾濱市社區建設基本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街道、社區主辦,社會各界支持,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社區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為滿足廣大居民生活需求,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區穩定,發展基層民主,促進社會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
民本社區營造一份溫情
以民為本、服務居民,是社區建設的重要任務。廣大社區乾部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竭誠為居民服務,讓每一位社區居民都感受到溫情。
90歲的蔣國清老人住在五樓,過去每次理發都要由家人攙扶,社區事務代辦站的同志得知情況後,為老人聯系理發師上門服務,樂得老人合不攏嘴———大事小情不出社區,居民們切身體會到社區便民利民服務的溫暖。打掃家中衛生、逢年過節請廚師、看護孩子、購買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在社區內解決。近年來,社區服務市場進一步規范,全市有社區服務中心112個,服務站398個、便民項目76種,大小服務項目346種。各類社區便民服務、家政服務網點4318個,各類中介組織786個,遍布市區每個社區,使居民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服務,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
同住一個社區,共享一片藍天,對困難居民更要多幫一把。今年春節前,南崗區復華小區的智障兄弟郭洪臣、郭洪武收到了社區送上的一份『年貨清單』,從年三十的餃子到正月十五的元宵,從門上貼的對聯到棉衣、彩電,整整寫滿了4頁紙,社區乾部已將所有的年貨備齊。目前,哈爾濱市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社區救助功能,20多萬困難群眾通過社區這個平臺,全部享受到了低保。全市各社區都建立了捐助接收站點,自2003年開始建立『慈善超市』125家,已經接收社會捐贈款物1700多萬元,救助困難群眾17萬人次。對特困群眾的『送溫暖援助行動』、對貧困學生的『送愛心火炬行動』、對老年人的『送關懷健康行動』、對下崗失業人員的『送真情就業行動』等特色救助活動,溫暖了每個被幫助者的心田。
面對大批退休和解除勞動合同的職工進入社區,市委、市政府采取了政府購買公益崗位的辦法,為各社區配備了專職社保員、低保員、工會組織員、殘協專職委員,承擔企業主輔分離所涉及的職工養老、失業和醫保方面以及社區工會、殘疾人等工作。『十五』時期,通過發展社區服務業,全市累計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10萬多人,佔全市總安置數的40%左右,目前社區服務已成為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的主渠道。
社區還是老年人的幸福樂園。民政部門在全市大力推進了『星光計劃』,全市投入福利金5200萬元,建成436個『星光老年之家』福利設施,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提供了場所。
宜居社區橕起一片綠蔭
社區環境建設直接關系到居民的生活質量,各社區積極實施居民樓院的綠化、美化、亮化改造工程,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社區閑置空地的綠化美化面積達到70%,有兩個社區被評為全國綠化社區。南崗區先後籌集資金3000餘萬元,改造了6個舊居民小區,改造庭院600餘個,全區景觀庭院達到了244個。道裡區建成『淨、美、綠、亮、安』五化樓道2700多個。優美的社區環境,大大增加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吸引著居民關心社區、愛護社區。道外昇平社區的80歲老黨員黃殿臣堅持每天義務清掃樓道已經整整14個年頭。南崗區林興社區黨員服務隊的20名成員,在四年間義務為社區居民維修聲控燈600餘盞。
為民、再為民。今年,哈爾濱市拆違還建的重點轉向居民庭院環境整治,共涉及122個庭院,包括鍋爐房91個、儲煤池48個、大煙囪78個、自行車棚10個、附著物及私建濫建152處。在道外區南直路林立的樓群間有一片破舊的危棚房,有關部門組織對該院進行了拆遷。拆遷後這裡將建成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的市民休閑廣場。
為了給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安居環境,哈爾濱市實施了社區警務戰略,構築了群防群治網絡。全市下移警力1886名,600輛警務車進入社區,在各社區建立了警務室。組建了有6800多人參加的社區治安、場所保安、『低保』聯防、義務看護、治安信息等5支群防群治隊伍,基本實現了社區街路有人巡、樓院有人看、場所有人管的局面。全市有285個社區被評為市、區級平安社區。動力區在全區12個街道辦事處的43個社區都設立了信訪接待中心,從駐區大學、大廠、大科研院所的法律顧問室以及社區居民中聘請了50位法律顧問、43名法律專業大學生、4000多名信訪聯絡員,在最基層為群眾排懮解難。
看病不出社區方便了每位居民,哈爾濱市以社區居民衛生需求為導向,建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18個,基本形成了社區衛生服務網絡框架,有效發揮了集基本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社區衛生綜合服務功能,基本滿足了居民群眾方便就醫的需求。
文明社區培育一種精神
社區是創建文明城市的主陣地。為提高社區文明程度,全市建立了286所社區市民學校,在161個地點安裝了4000餘件(套)體育健身器材。大力開展以樓道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社區創建活動,文化娛樂、體育健身隊伍遍布全市大街小巷,促進了社區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閩江社區成立了由270多名成員組成的楓葉藝術團,每逢節假日、重大紀念日,都舉辦各類文藝演出,多次參加各類文藝匯演,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社區示范點』。道裡區霽虹橋社區設計了社區標志,增強了居民的歸屬感,目前,省、市級文明小區已達到120個。
為提高社區居民整體素質,哈爾濱市開展了社區圖書室援建和社區讀書活動,共援建社區圖書室227個、圖書近6萬冊。組織46000多名居民參加了社區文明建設知識競賽的書面答題活動。利用社區市民學校開展了法律諮詢講座、保健知識講座,開辦農民工夜校、下崗失業人員技能培訓班。南崗區龍泰社區被評為『全國十佳學習型社區』,道裡區撫順社區被評為『全國百佳學習型社區』。
讓社區成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園地,哈爾濱市在社區開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引導青少年遠離網吧、遠離亂花錢、遠離不良嗜好。哈工大向南崗區131個社區選派了254名本科生、研究生掛職擔任社區文明辦副主任,重點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大學生們成立了青少年心理互助自助協會、趣味英語角、《論語》進社區、開始社區文明課堂、建立社區文明網站、先進事跡展覽等一系列活動。在半年時間裡,大學生們為社區的中小學生輔導學習123次,舉辦法制、健康講座43場,組織科普活動44次,幫助社區裡的孩子改掉了不少壞毛病。
民主社區凝聚一股力量
百姓的事百姓做主。近年來,社區組織把擴大基層民主作為服務群眾、滿足群眾政治參與需要的重要渠道,領導和組織居民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使居民群眾在社區各項事務中當家作主,架起了一條知民心、體民情、解民懮的綠色通道。
為了營造健康的民主環境,培育居民的自治意識,哈爾濱市深化社區民主管理機制。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層、以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為決策層、以社區居委會為執行層,形成了『職能分立、責任並重、目標統一』的社區組織體系,為服務居民、管理社區、增強社區凝聚力提供了組織保障。
居民的事情居民管,居委會主任居民選。2004年,哈爾濱市進行了第一屆社區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采取公開招聘、民主選評、競爭上崗的辦法,全市185萬選民行使了選舉權,參選率達到78%、直選率達到83%,社區民主選舉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度和社區居委會隊伍的綜合素質比過去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全市普遍建立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協商議事會議制度,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自治體系基本形成。社區自治組織與社區民間組織、物業管理機構、業主委員會和駐區單位,普遍健全了指導、協商、互補、監督機制,組織動員社區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社區建設的格局基本形成。
為解除社區乾部的後顧之懮,2005年市政府研究決定:為連續在居委會崗位上工作10年、15年、20年以上,無固定收入的離崗居委會成員落實生活補貼待遇。今年,又再次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待遇,並實行了社區准入制度,真正為社區『減負』。
在日常工作中,廣大社區乾部心系千家萬戶,做了大量的工作,贏得了居民的認同、贊許。特別是面對水污染危機,全市社區組織和廣大社區乾部以對人民利益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勤懇敬業的作風,不畏勞苦,把黨和政府的關心,把社會各界的溫暖及時送達給廣大市民。廣大社區乾部既是發動群眾、通報『水情』的宣傳員,又是組織儲水、集中供水的指戰員;既是深入排查、扶困助貧的服務員,又是安全用水的監管員;既是上傳下達、綜合協調的聯絡員,又是關注民意、維護穩定的調節員。全市2385名社區乾部捨小家顧大家,深入困難群眾家中送水達30餘萬人次,發放純淨水10萬餘箱。
今年初,市委1號文件印發了《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提出了建設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新型社區的總體目標。市政府撥出800萬元專款,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