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4日電 編者按:
當華人經濟已成為所在國經濟的組成部分,當中國經濟正在邁向更高端,當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華商與中國更需要以牽手合作,共同融入世界經濟主流。昨天上午,在哈爾濱市舉行的第三屆世界華商高峰會議上,世界華商領袖與政府高層官員就世界華商如何在東北亞區域合作和大中華經濟圈中尋找到發展新機遇進行了思維碰撞。眾多華商領袖與政府官員之間,在語鋒往來和腦筋激蕩的過程中,探討著一個又一個問題,尋找著一個又一個策略。討論達成的共識令人振奮:華商與中國經濟之間這種水乳交融的合作模式應該繼續深化,東北老工業基地乃至中國腹地,應努力成為華商產業轉移、實現經濟新增長的最佳承接地;華商與中國之間,只有在牽手共謀發展之路的情況下,纔能使彼此在世界經濟主流中相得益彰。
新聞背景
來自《中國經濟周刊》最新公布權威數據顯示,華商目前已成為世界商團中的一支勁旅,遍布168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數量多達8000多萬人,他們手中擁有的資金高達3萬多億美元,約25萬億元人民幣。
國僑辦的統計資料顯示,在中國引進的外資中,華僑華人、臺港澳投資者在境內創辦的企業約佔外資企業的70%,投資額約佔利用外資總額的60%以上。『打僑牌』成了許多地方加快經濟發展的一個成功經驗。華商所經營的領域,也從房地產、金融、工商、制造以及餐飲、旅游等領域,向高科技行業延展。
近年來,華商投資方向逐漸由沿海向內地延伸。投資地域,從以往的沿海、沿江、沿交通乾線和中心城市,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挺進。
黑龍江省副省長王利民———龍江為華商提供四大機遇
『華商是黑龍江最早的海外投資者。華商帶來的先進理念對黑龍江市場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華商也是黑龍江重要的建設者,黑龍江歷史上近60%的海外投資來源於華商。』在昨天開幕的第三屆世界華商高峰論壇上,副省長王利民以《開放的龍江美好的未來》為題,進行了激情洋溢的演講。他說,華商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參與黑龍江的建設,為促進黑龍江經濟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海外華商身在他鄉,情系祖國,已經成為黑龍江擴大開放、走向世界的橋梁紐帶。發展的龍江也為華商投資提供了四大機遇。
———參與國企改革。黑龍江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佔的比重很大。今年是黑龍江國企改革三年攻堅的第三年,也是決勝之年,省屬和地市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展開。哈爾濱市2005年確定的對符合改制條件的國有企業啟動90%、完成70%的改制目標已超額完成,全年全市啟動改制企業超過1500戶,完成改制超過1000戶。積極參與國企改革將取得雙贏效果。對廣大華商來說,更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共建『哈大齊』走廊。哈大齊工業走廊是黑龍江省經濟實力、工業化水平、經濟輻射力最強,科技智力資源和可開發利用土地面積最大的地區,可開發利用土地面積達921平方公裡。按照規劃,實施近、中、遠期分步開發,規劃投資2215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472億元、產業項目投資規模1743億元。為加快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步伐,黑龍江省政府給出了多方優惠政策。華商此時投資哈大齊工業走廊正逢其時。
———共同開拓俄市場。雙方可以共同投資開發黑龍江省已掌握的俄石油天然氣、礦產和森林資源,可以利用黑龍江在俄銷售網絡拓展俄羅斯市場,也可以在黑龍江對俄出口基地及園區設立出口加工企業,還可以探討以華商企業為主體,在黑龍江闢建獨立的出口加工區,開展加工貿易。共同做好對俄經貿合作這篇大文章,理應成為有識之士的戰略選擇。
———投身新農村建設。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已全面展開,省政府正積極探索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生產要素投入新農村建設的途徑。在新農村建設上,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外,還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解決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的難題。在這個領域內,多種優惠政策可供華商利用。
哈爾濱市副市長王大偉———投資『哈大齊』正逢其時
『當前,哈爾濱正處於最好的發展時期,並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副市長王大偉在峰會上向與會華商發出誠摯邀請:『非常願意把這些機遇當作大家共同的機遇,並通過加強與廣大海外華商的合作,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投資『哈大齊』正逢其時。作為振興龍江的一個重要舉措,哈大齊工業走廊項目已正式啟動建設,其中哈爾濱段將規劃建設江北工業新區、平房工業新區、群力新區、太平空港經濟區和香坊工業新區等5大新區,重點發展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汽車工業、航空工業、機電工業、現代醫藥工業、環保產業、資訊產業、綠色食品工業和現代物流業。其發展目標是,到2010年開發利用重度鹽鹼地等未利用和少量農用地達到80平方公裡,為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參與哈市老工業基地振興,實現產業集聚提供投資平臺;到2020年開發利用重度鹽鹼地等未利用地和少量用地達到252平方公裡,建成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生產力布局合理、科技支橕有力、生態環境優良的工業走廊。為加快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步伐,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政府分別出臺了包括用地、財稅、人纔和投資等諸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因此,投資哈大齊工業走廊可謂正逢其時。
———國企改革商機無限。哈爾濱國有經濟比重大,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振興哈爾濱的重要基礎,也是市政府近幾年著力推進的重點工作。哈爾濱市政府衷心歡迎廣大華商以多種形式參與進來,可以獨資收購,也可以參股經營。哈爾濱市政府將努力為投資者提供良好的合作條件,絕不讓體制和機制成為合作發展的障礙,絕不把富餘人員、不良債務和社會負擔留給投資者。
———對俄貿易大有文章。哈爾濱在對俄合作與交流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除了區位條件外,哈爾濱與俄地方政府建立了比較健全的協商機制和便利的本幣結算系統。打造中俄科技合作與文化交流中心、對俄出口加工和物流配送中心、東北亞經貿中心和對俄經貿大通道樞紐,共同做好對俄經貿合作這篇大文章,理應成為有識之士的戰略選擇。
———經營城市『錢景廣闊』。隨著松花江兩岸繁榮和大都市圈戰略的全面啟動,哈爾濱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巨大,也為外資參與哈爾濱城市建設提供了機遇。采取出讓股權、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前景可觀;充分利用哈爾濱的土地資源和優惠政策,投資金融、物流和諮詢等第三產業將大有可為。
美國中華團體工商聯合會理事長顧衍時———經濟國際化呼喚『黑龍』出海
黑龍江省北依俄羅斯、東接韓日、西連外蒙,是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中心區域,同時也是『東北亞經濟圈』的核心和重要的商品物資及信息集散地。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使黑龍江在經濟國際化的趨勢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積極『走出去』參與俄羅斯的資源開發———在已有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與俄在石油和天然氣開發領域的合作;以森工企業和各類有實力的企業為龍頭,開展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方面合作;組織礦業企業和地質勘察單位到俄方勘察國內需要的富鐵、有色金屬、貴金屬等礦產,通過購買礦權和合資合作等形式開發礦產資源。積極擴大對俄勞務和技術輸出,開發生產俄羅斯市場緊缺的蔬菜、水果和肉類、奶類產品;同時,依托俄羅斯遠東地區豐富的山產土特資源,組織勞務人員采集加工,產品向日本、韓國及亞太地區出口。
實施品牌戰略,以質量樹立信譽———過去曾因大量假冒偽劣產品流入俄羅斯市場,影響了中國產品和企業的聲譽。面對這種形勢,應當認真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對俄出口產品質量。同時,在俄境內創辦優質名牌產品的生產、銷售基地。鼓勵引導名牌產品生產廠家到俄境內建立生產基地,使黑龍江省的優質品牌直接進入俄市場;引導有實力的商貿企業到俄開設精品店、專賣店,成為展示黑龍江省名牌優質產品的窗口。
『南聯』『北開』齊步走———以擴大對俄經貿科技合作為主要內容的『北開』,涉及眾多領域,需要大量的人纔、技術、資金等要素的支橕,應當求得國內特別是發達地區的支持,與他們聯手推進對俄經貿科技合作,做到『北開』帶『南聯』,以『南聯』促『北開』。以經貿優勢帶『南聯』促『北開』。積極組織國內的名優商品對俄出口,活躍邊境貿易,重點吸引南方生產企業對俄出口基地建設。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沈丹陽———投資東北應看清潛力抓機會
中國20多年來累計吸收的6220多億美元境外投資中,至少有多達4000億美元是由華商或華商主導的企業帶來的投資。中國近95%的外資來自20個主要國家與地區,在這20個最大的外資來源地中,有11個對華投資的企業主體實際上是華商。據商務部的統計,截至2005年底,中國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5萬餘家,其中華商企業約佔70%;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中,大約有2/3的資金是華商投資。也就是說,每3美元的外商投資中,就有1美元是由華商帶來的。
進入新世紀以來,以新華商企業為代表的新一輪海外華商企業對華投資熱潮正在興起。據不完全統計,近年到上海投資創業的『新華僑華人』(留學人員)總數達6萬餘人,在上海創辦企業3250家,總投資超過4.5億美元。
在新投資理念的指引下,目前華商在華投資趨勢呈現出『跨國公司對華投資進一步帶動華商企業對華投資』的趨勢。華商會考慮跨國公司對上下游產業配套的需要而進入中國市場。另外,服務業成為華商企業對華投資的主要增長點。中國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後,潛在市場容量和發展商機大,服務業的對外開放也為華商進入中國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法律保證。
盡管海外華資仍集中於大陸東部,但其活動范圍已經遍及整個大陸。2005年,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吸引華商投資增幅首次超過了全國平均增長水平,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成為華商企業對華投資的新熱點。建議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東北地區與華商企業成功合作需做好許多准備:要了解華商企業在華投資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工作;要解決制約華商企業對東北地區投資的主要問題,保護華商企業投資積極性;利用華商投資要抓重點,講政策、講策略、講服務。而華商企業投資東北地區則應充分認識東北地區的發展潛力和投資機會,更要研究東北人的個性,學會如何和東北人打交道,還要選擇重點行業和重點地區,抓住投資東北好機會。
應該看到,未來一段時間內,華商投資將使全球華商資源在中國大陸得到最佳整合。東南亞華商有著雄厚的金融資本,臺灣地區具備高科技的制造業和國際行銷網絡,除東南亞外的海外新華商們具備現代化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經驗,而中國大陸具備優質的勞動力、巨大的消費市場、穩定的政局,這些資源優勢在這裡得以整合。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李靜傑———華商對俄投資有保障
從2001年《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到中國『俄羅斯年』的啟動,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和面積最大的國家之間的關系經過80多年的風雨洗禮,終於迎來『歷史最好時期』。
俄羅斯作為中國戰略協作伙伴和最大鄰國,是中國實施市場多元化和『走出去』戰略的主要地區,也是我國傳統貿易伙伴之一,在中國對外經貿合作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兩國政治互信不斷加深和兩國高層互訪的積極推動,雙邊經貿關系也獲得了穩步健康的發展。據統計,2005年,中俄貿易額達291億美元,同比增長37.1%,高出中國外貿增幅14個百分點。其中,我國對俄出口132.1億美元,同比增長45.2%;自俄進口158.9億美元,同比增長31%,貿易逆差為26.8億美元,比2004年減少11.6%。目前中國是俄第四大貿易伙伴,俄是中國第八大貿易伙伴。
中俄政府間經貿合作磋商機制已良好運行,而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則是兩國政府間磋商的核心機制。1996年,中俄元首商定建立該機制,並於當年年底舉行首次會晤。兩國還成立了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下設經貿、能源、運輸、核能等8個分委會,其下還設有相關常設工作小組,主要負責協調中俄兩國在經濟貿易領域的合作並促進其發展等工作。
此外,為解決中俄貿易秩序中存在的問題,保持雙邊貿易健康持續發展,2004年,兩國還專門成立了規范貿易秩序聯合工作組。而這些兩國間『獨一無二』的合作機制,為海內外華商對俄投資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鳳凰衛視控股集團主席兼執行總裁劉長樂———『文化出口』需加強
『哈日哈韓,何如哈漢』,這是鳳凰衛視控股集團主席兼執行總裁劉長樂在峰會上提出的尖銳觀點。他以《中華文化和漢文化的復興》為題,闡述了在『哈日』和『韓流』衝擊下,華人、華商對推廣中華文化和漢文化所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和責任:
文化也包含經濟成分,是產業化的必然趨勢。1985年,日本開始致力於文化輸出,從企業文化、價值觀到游戲、卡通形象,『哈日』之風橫掃中國同時,日本還不遺餘力地向西方國家輸出自己的文化,源自中國的漢字和禪宗等都被『包裝』成日本文化的精髓;1998年起,韓劇也開始衝擊中國,僅一部《冬季戀歌》就為韓國創造了17億美元的收入,風靡一時的《大長今》更不必說。韓劇的人物看起來靚麗時尚,骨子裡卻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這些倫理觀念成為中國觀眾追捧韓劇的最主要理由。日韓販賣的文化,其核心內涵均來源於中華文化,但在東北亞文化變遷中,日韓文化卻成為了區域主流和重心,而作為源頭之水的中華文化卻退後到次文化的境地。目前在文化上,中國純為『進口』國,或『出口』比『進口』少得太多。僅以圖書進出口而論,與周邊國家比例為10??1,與歐美國家比例為100??1,存在明顯的『逆差』。改變這一狀況,是全球華人、華商面臨的重要問題。
東北亞是儒家—佛教—道教文化圈,哈韓哈日,不如哈漢。華商遍布世界,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要讓漢文明、文化適應多元化的全球化時代,要有胸懷和遠見,發揚漢文化固有的『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特色。在打造東北亞經濟圈的同時,文化產業也要同步跟進,尤其是中華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