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4日電 5月20日,阿城紅星鄉振興村姚家屯村民李明起了個大早,把行李又清點了一遍。這一天,他要和鄉裡20多名青年農民一起,到北京市打工。雖然這是小伙子第一次離開父母,但爹娘並不擔心。他們說:『單位是鄉政府幫著找的,在那邊怎麼乾鄉裡也請人給孩子講了。這次去北京,人家鄉政府在北京組織成立的協會還專門派人接送,那還怕啥。』
紅星鄉今年以來已組織了三批人員外出打工,李明只是全鄉外出打工者中的一員。紅星鄉是一典型的淺山區,耕地面積少,農業人口多,鄉黨委、政府的領導班子意識到,要想使農民生活寬裕,就要盡快把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俗話說『故土難離』。為了讓農民的雙腳走出黑土地,鄉政府做了大量的細致的工作,今年3月初和4月下旬兩次組織機關乾部70人次利用晚上下班時間對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振興村等6個自然屯進行了入戶調查和座談。同時在全鄉范圍內利用廣播、標語、宣傳單等形式宣傳外出打工的好處。年初到現在,全鄉勞動力轉移人數為1800多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0多人,佔全鄉富餘勞力的三分之一。
從封閉的農村走出來的農民工,要在城市裡佔有一席之地,不僅需要激情,更需要賺錢的本事,需要來自家鄉的扶持。為此紅星鄉主要抓住培訓和服務這兩個環節。
去年鄉裡組織1000餘人參加了包括電焊、美容美發、手工編織、餐飲、家政服務等五個專業的免費培訓,其中有200人取得了電焊技師和美容美發師的證書,由於培訓工作抓得實,紅星鄉外出打工的農民大都能憑技能找到崗位,站穩腳跟。在技能培訓的基礎上,鄉裡又對廣大農民進行了引導性培訓,今年3月份,鄉政府邀請外出務工致富典型和阿城市勞動力轉移辦公室的老師,開專場報告會,分別講外出務工致富故事和外出務工時應注意的事項。
全鄉5個村都設了勞動力轉移辦公室,鄉裡有專人負責收集各種用工信息,並及時的向農民發布。同時又挑選了十餘名在北京、大連、哈市及阿城務工致富典型為勞務輸出的信息員,定期發布和反饋勞務信息,建立信息檔案。
今年鄉政府又成立了農民工協會,讓農民工在外出打工時無後顧之懮。鄉黨委書記曹雲庫帶隊看望了由振興村姚家屯農民武國彬、田海豐帶領的100多人的進京務工隊伍。武國彬和田海豐發起倡議,在鄉黨委、政府的組織下,在北京首都機場成立了『紅星鄉京城農民工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