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6月19日電 5月的黑龍江伊春綠意復蘇,在前輩們曾經揮斧砍樹的山林中,林業老勞模馬永順最小的孫子馬立志與一群少年挖坑、栽苗、培土,專注的神情如同老勞模當年一樣。今年17歲的馬立志正在堅定地完成著爺爺的遺願,讓伊春林區"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如今,"中國林都"伊春市的21萬名孩子與馬立志一樣,遵循著生活上自立、學習上自強、思想上自信、行為上自律的人生信條,樹立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和愛集體的高尚情操。這"四自五愛"正成為少年健康成長的心靈之魂。
愛,從自己身邊開始
每到春秋造林季節,伊春市馬永順中學的同學們都會爭先恐後地報名去馬永順林場植樹。因為馬爺爺不僅為孩子們樹立了植樹的榜樣,還用自己的言行贏得了孩子們的愛戴。
晚年仍堅持上山植樹的馬永順曾對孩子們講:"現在林區資源危機了,咱林區人更得愛這山呀!"
在馬永順的影響下,如今孫子馬立志栽樹總量已有7000棵左右。"在國家需要木材的時候,爺爺是伐木英雄;在國家需要保護生態環境的時候,爺爺是栽樹英雄。我今天植樹、保護樹,以後希望也能做個高素質的育林人。"馬立志說。
愛身邊的人、愛自己的家鄉,這是孩子們在人生中學習的"第一課"。伊春市的教育工作者們讓孩子從身邊的人和物開始,逐漸學會了更深層次的愛。他們挖掘本地德育教育的資源,編寫地方鄉土讀物;在馬永順中學創辦綠地文學社、組織同學上山植樹護林;在中小學設立生態德育課程和野生動植物展示基地;鼓勵學生每天幫助家長做一件事……
這些來自身邊的真切感受讓這些未成年人分辨出了善惡美丑。孩子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由此也產生了對高尚精神的認同與共鳴。
100元考驗出『誠信之星』
"怎麼多出了100元?"伊春市翠巒林業局第一中學的畢業生韓翠峰萬萬沒想到,信封裡多出的100元錢讓他闖過了一個誠信關,被一所費用全免的重點高中--廣東國華紀念中學錄取。
2005年,在參加完國華中學的復試後,學校領導給韓翠峰等全國各地的260名參加復試的學生每人發了一個信封,並告訴他們:"每個信封裡裝了500元,如果你被錄取了就作為上學報到的路費,如果你沒被錄取就作為精神安慰,同學們回到各自寢室一定把錢數好。"而實際上每個信封裡裝了600元。
面對信封裡多出的錢,韓翠峰等大部分同學選擇了如實上交,而有的學生根本沒有數,有的學生數後多出了100元卻沒有交還給學校。結果,50多名學生因此被"一票否決",韓翠峰等學生憑借知識能力和誠信品質獲得了成功。
韓翠峰的班主任、翠巒林業局第一中學數學教師張兆華說:"在我的眼裡,學生沒有高低貴賤、聰明愚笨之分。我常對學生說,誠實的學生是最可愛的。比如在講商品銷售問題時指出,我當老板,學生扮演顧客,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打折,同時也知道了文明經商、文明消費都要講誠信,這樣社會纔能更和諧。"
"德智雙馨"是張兆華老師教學的一個原則。每到期末,張老師班級的學生家長都會收到一份品德分數和文化成績構成的綜合成績,學生德育分數周評、大型活動隨時評和集體活動表現同學監督等都有記錄。
張兆華說,"'四自五愛'是以自立為核心的能力教育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情感昇華。只有塑造出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內在品質,纔能培養出像韓翠峰一樣'德智雙馨'的好孩子。"
讓孩子順利邁進『成功門』
在率先提出並實踐"四自五愛"教育的黑龍江省重點中學伊春市二中,一座仿效清華大學校門的"成功門"寄托了教師、家長對孩子的美好期盼--德纔兼備。
由於目前林區經濟比較困難,留守孩子和困難家庭的孩子在學校中佔了大多數,部分從偏遠林場考出來的學生敏感、任性卻缺乏自立和自信。伊春市二中黨委書記王海平說:"學生的父母多數是每月只掙二三百元的林業職工,要花近一半的錢來陪讀、陪住,很多孩子卻追時尚、講吃穿。我們也想批評孩子,但有時話到嘴邊又咽下了,因為孩子也挺可憐的。"
從2000年開始,伊春市二中開始有意在教學、活動和管理中貫穿"四自五愛"教育。學校通過舉辦18歲成人儀式、往屆優秀畢業生回校座談、開辦家長學校等形式,讓學生在啟發中成長,在與家長、同齡人的溝通中學會理解和關愛。2004年畢業的市文科狀元卿松竹入學時是全校年齡最小的學生,不愛說話也不積極參加學校活動。學校通過短信、電話、書信等方式與家長經常溝通,還鼓勵他做了勞動委員和昇旗手。在鼓勵和贊許中,內向的卿松竹找到了自信,成績大幅提高,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外交學院。
伊春市二中從高一開始就開設了心理課和性教育課,還在勞動、競賽、文娛活動中有意安排男女編組。學生有了正常的交往空間,更懂得了責任,在學會愛與尊重中"安全"地度過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生理階段。如今,這些著眼於學生終身發展的"四自五愛"德育工程,已經在全市得到推廣。
中共伊春市委書記楊喜軍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近一點、小一點、實一點、活一點地融入孩子的生活中。伊春市開展的'四自五愛'教育的主要特點是突出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創新、自我提高,點亮每個孩子的'心燈',讓社會主義榮辱觀在這些未成年人身上得到生動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