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燃燒的人生:訪我國著名的燃燒學家秦裕琨院士
2006-06-21 09:40:0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馬雲霄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1日電 不久前,我們來到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校園一角有一幢看上去很普通的教學樓,但走進去,看著精密的實驗儀器,卻又讓這裡顯得不同尋常。我國著名的燃燒學家秦裕琨院士就工作在這裡。

  十二年前,記者曾經造訪過這位燃燒學的大家,那時他剛剛從哈工大副校長的位置退下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是記者對秦裕琨院士的感受。今天,再次走進秦裕琨,采訪中『你好像沒有「自我」』是所有記者對秦裕琨院士發出的感慨。

  就是幾年前,如果有人想去秦裕琨家,向熟悉住址的人詢問時,你常常可以得到一個這樣的答案:『從某某地到某某地然後上樓,當你看到一個小偷也不忍心偷的房門時,那就到了。』聽起來有些可笑,但這位燃燒大家卻在那裡住了20年,當時秦裕琨是哈工大副校長,完全可以換一個更好的房子,但他沒有。

  1979年,秦裕琨終於可以告別一家四口住了20年的18平方米筒子樓,但當時系裡有一位老師分數差一點,身體不太好,想要先住秦裕琨新分的家屬房,秦裕琨二話沒說就同意了。事後,有人問他怎麼想的,秦裕琨說:『我住筒子樓都住了20年,再住兩年又算什麼呢!』

  對秦裕琨的感慨遠不止淡泊名利,他的一句話使記者印象特別深刻:『我沒有專業,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如今已經是73歲老人的秦裕琨,以堅強的毅力迎接著人生的一次又一次高峰。

  秦裕琨有個綽號:『秦總統』。因為他膽子大『總捅咕』。這種勇於探索、不怕風險、不顧個人得失的科學精神,在他的科研路上放大

  1966年,秦裕琨為當時的省革委會鍋爐房改造,在國內首次提出熱水鍋爐可采用自然循環方式的學術思想,據此設計制造了我國第一臺自然循環熱水鍋爐,掀開了我國工業鍋爐制造史上新的一頁。

  『要解決的就是科學難題』,憑借這種精神,他完成了新技術研究。這種勇於探索、不怕風險、不顧個人得失的科學精神,為後來的科研大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上世紀90年代初,動力領域發展迅猛,如何在鍋爐專業新方向創造更大的效益成了學科難題,一批傳統鍋爐專業的專家開始改換門庭。而秦裕琨卻在這一行業播下了一粒全新的種子———『水平濃淡煤粉燃燒技術』。

  那一年他60歲,選擇引來了同行質疑的目光:『搞新東西是年輕人的事,老秦都這把年紀了,在這塊硬地上還能有多大收獲?』鍋爐專業是個傳統領域,很多老師認為搞這個新方向,沒有基礎、沒有經驗,肯定不會有前途,很少有老師願意參加到這個課題組來。『當時秦先生的課題組只有4人,一位是比秦先生小20歲的吳老師,另兩位比吳老師還要小10歲。』秦裕琨的學生高繼慧回憶說。

  盡管如此,秦裕琨卻成竹在胸。幾十年從事鍋爐研究的經驗和實踐告訴他,中國的燃煤質量比較差,中國很長一段時間要依靠火電,這些對煤粉燃燒提出了新要求。他敏銳地感覺到,提高煤粉燃燒質量,既可以節約能源,又是解決鍋爐廢氣污染的關鍵,這兩個主題都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

  1991年,煤粉燃燒的第一個實驗臺建成;1992年,煤粉燃燒技術的實驗結論基本完成……課題組有條不紊地工作著,從實驗方案設計,到實驗數據收集,再到重新設計和驗證。一次次從技術的迷宮中爬出來,又一頭紮進新的技術迷宮裡。

  到1993年,煤粉燃燒技術的基本問題得到了解決,宣告這項技術正式誕生,可以從實驗室走出來了。可新的問題出來了,在課題組廣泛聯系電廠後,得到的卻是不容樂觀的消息:幾乎沒有電廠願意冒險,哪怕是白給別人做技改,電廠出於當時保證生產安全的考慮,誰也不願意冒這個風險。

  面對困境,秦裕琨果斷作出決定:『大廠子乾不了,咱們找小廠子乾。新鍋爐不讓改,咱們去改報廢的鍋爐。』

  秦裕琨勇毅的態度感染了課題組,大家幾經周折終於聯系到遠在北大荒的紅興隆電廠。這是個小廠子,有一臺幾乎可以報廢的35t/h鍋爐。由於無法燃燒當地產的劣質煤,而外地煤又燒不起,就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同意他們做實驗。

  沒想到『死馬』就這樣被他們醫『活』了!地產煤可以燃燒起來了,也宣告煤粉燃燒技術正式成型。這項新技術給紅興隆電廠帶來了直接的效益,又救活了一個小煤礦。

  時代沒有辜負這位執著追求的老人。水平濃淡煤粉燃燒技術的技改效果讓廠家眼前一亮,成為大部分廠家願意嘗試的項目。從紅興隆電廠走出來時,秦裕琨他們正站在時代的前沿。

  美國的鍋爐到中國不一定好用,有些是國外沒有遇到的情況,我們搞成了,就是國際領先

  『乾燃燒工程這個行業,理論先進還遠遠不夠。每個電廠的鍋爐都有差異,必須到實踐中去進行針對性的研究。』秦裕琨說,搞新技術,光有思路是不夠的,還得有願意為之努力的技術團隊。秦裕琨說,他是幸運的。

  當時條件非常艱苦,秦裕琨白天參加繁忙的行政工作,晚上有時還要和學生熬夜做實驗。孫紹增教授回憶起那段工作經歷時說:『秦先生那麼大年紀,煤粉燃燒實驗現場的環境非常惡劣,先生那種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始終激勵著我。』

  經過10年的拼搏,秦裕琨的水平濃淡煤粉燃燒技術已經形成一系列的煤粉燃燒技術,覆蓋了電站鍋爐的主要燃燒方式和煤種。到今日,每年創造的經濟效益達到4億元。

  2001年2月19日,在莊嚴的北京人民大會堂裡,隆重舉行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會上,秦裕琨教授鄭重地從當時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手裡接過了200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榮譽證書。『風包粉系列煤粉燃燒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有人曾經說:『秦老師是一面旗幟,是凝聚團結人、教育培養人、鼓舞帶動人的一面旗幟。』正是在秦裕琨身體力行的影響下,收獲了一個團結奮斗的燃燒技術課題組。從最出的4個人發展到現在擁有8名教授(其中7名博導)、4名副教授的強有力的團隊,秦裕琨院士感言:『每個人都在為這個團隊盡心盡力地工作著,每個人都在主動地去工作。這是我們研究所成長起來和持續發展的基石。』

  秦裕琨常說:『我們搞科研要做到「吃著碗裡的,看著盤裡的,想著鍋裡的」。我乾不了幾年了,但團隊的路還很長。』他提出,不僅要在應用上取得重要進展,還要不斷開創新的課題方向,要發揮每個課題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穩步推進水平濃淡煤粉燃燒技術的發展和完善。

  在不斷探索技術創新時,秦裕琨更多地著眼於年輕人的發展。課題組幾乎所有的工作秦裕琨都要親自指導參與,參與比較重大課題的技術把關。伴隨著課題組的發展壯大,科研經費也越來越多,按照有關規定,是可以提成發獎金的。秦裕琨卻把錢更多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學工作上了,每年為培養學生花費的調研、考察、實驗臺等費用都要幾十萬。

  正是這支不斷壯大的隊伍,在潔淨煤燃燒技術、燃燒過程診斷及控制技術、大氣污染物控制及淨化技術、能源與化工原料聯產的煤炭綜合利用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已經建立起以水平濃淡煤粉燃燒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群,成為國內外能源企業和研究機構關注的焦點。剛剛中標北京迎接奧運會項目『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改造北京電廠2臺鍋爐的團隊領頭人秦裕琨欣慰地說:『現在集體起來了,課題組第二梯隊比我小20歲,我是越活越輕松。』

  在這個技術創新的春天,秦裕琨忘記了自己的年齡,用壯士般的滿腔熱情,依然精神抖擻地站在科研第一線,在煤粉燃燒技術研制中不斷前行。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