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1日電 優勢品牌開局,特色食品豐盈,哈洽會綠色特色食品館內『綠潮』湧動,呈現出綠色產業崛起的態勢。但細細品來,面對國際展會的無限商機,哈爾濱縣域一些參展企業在機遇意識上仍有所欠缺。
什麼人坐失學習良機
農業部農墾局組團首次參展,成為本屆哈洽會的一大亮點。中國農墾交易團秘書長曲曉飛說,黑龍江是資源大省,糧食、大豆、奶業等資源豐富,而『農墾』在產品、技術等方面極具優勢,雙方的戰略合作極具互補性。在主展區設立的『中國農墾綠色食品庫』和『中國農墾精品園』,更是突出了其『建設現代農業,互利務實』的參展理念。
農產品優質安全,成為『中國農墾綠色食品庫展區』的主旋律———制度保障、科技支橕、標准先行、示范帶動、追溯推進、品牌引領六大『板塊』,彰顯出一個國內先進管理與前沿技術的中國農墾。哈洽會首日,日本代表團三根仲太郎前來展區進行交流。而此間,哈爾濱縣域企業問津者卻寥寥無幾。
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信息服務處處長王生介紹說,2004年農墾系統率先在墾區55家企業開展農產品質量追溯試點,『生產記錄可儲存、產品流向可追蹤、儲存信息可查詢』的優質安全農產品正逐步進入市場。技術、管理多層次的交流,這些都將為哈爾濱綠色食品的發展創造機遇。專家指出,與其他國際展會相比,貿易仍是哈洽會的主要功能之一,但展示企業技術實力、信息交流,已成為展會的發展趨勢。記者了解到,一些參展的中小企業,聲稱與農墾發展模式的不同,表示『難以借鑒』。其實,各地都有比較優勢,哈縣域農業擁有的資源優勢,正需要先進技術和經驗信息的對接,保守自閉將坐失學習國內頂尖技術的良機。
參展不僅僅為了『訂單』
本屆哈洽會上,眾多展團競打優勢主牌,紛紛搶位哈洽。
黑龍江北大荒米業(集團)有限公司經理趙亞光說,集中展示了米糠油、米糠營養素等精深加工的最新產品,進一步提昇品牌的新形象。展會期間,他們還將參加論壇會議,進行技術交流與行業探討,借此拓展企業發展的新思路。
巴彥綠色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李樹軍,已參加了6屆哈洽會。他說,企業80%%以上的客戶都是在哈洽會結識,並形成了長期的合作。通過參加展會,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增強了『靈活轉身』的功力,建立營銷網站、開發雜糧系列產品,在短短六年間成長為縣域龍頭企業。今年,他們新上一條生產線擴大規模,並將帶動巴彥縣20萬畝水稻逐步實現綠色種植。
哈洽會上出現了『一攤難求』的供求矛盾。但哈爾濱縣域一些企業對在自家門口舉辦的展會,輕易地放棄了參展資格。原因是企業自認為已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客戶群,參展與否意義不大。
對此,黑龍江綠色食品集團劉立說:『參展最重要的是獲得信息和捕捉商機,即使沒有成交,我帶一把名片回去,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業內人士指出,展會最大限度集中同行業競爭者,利用展會平臺進行行業掃描,准確定位市場,調整企業經營戰略,這纔是展會上『訂單』之外的最大收益。
科技支橕躍入國際市場
第17屆哈洽會首次晉昇為國際展會,吸引1萬多名境外客商參會。國際市場、國際化客源,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借助哈洽會多功能跳板,躍入國際貿易圈,躍入國際市場。
中國農墾交易團海南分團林華東說,作為第一次來哈洽會的展團,他們帶來了菠蘿蜜、荔枝等18個熱帶水果。開展僅兩個小時,就有俄羅斯、韓國客商尋求達成合作意向。俄羅斯幾萬噸香蕉的大額訂單,水果運輸的技術問題,成為雙方長遠合作的關鍵。
農產品『深加工』,是綠色特色食品的焦點話題。本屆哈洽會上,在參展企業中流行一句話『技術引領市場』。哈爾濱方正綠寶石優質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荊志盛說,依靠方正『富硒米之鄉』、『原產地域保護』等技術和生態優勢,稻米年銷量6萬噸。有了規模效應,企業走上有機稻米精深加工道路。本次展會上推出方便米飯、米糠油等新產品,既增強產品競爭力,也實現了企業多元化發展,目標是打入韓國、日本市場。
參加哈洽會論壇的中國綠色食品協會會長劉連馥說,近幾年,黑龍江的綠色食品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但大多仍是初級產品,產品附加值不高。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增強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如何借助哈洽會與國際市場精彩對接,這的確是一道待解之題。